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农民工“跪地取钱”承载不了那么多赞美
吴龙贵
//www.workercn.cn2016-10-28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农民工“跪地取钱”承载不了那么多的赞美。在一座城市里,他们不比谁高大,也不比谁渺小,他们需要的是城市的包容与接纳,以及一视同仁的目光,而不是专为他们定制的道德“鸡汤”。

  大学生小张在西安雁翔路附近一家银行看到的一幕让他动容:一农民工在进入银行前,脱掉鞋子,然后跪着去ATM机前进行操作。农民工说,他的鞋太脏了,会弄脏地面,不想给保安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农民工进银行脱鞋跪地取钱称怕弄脏地板”,这是某门户网站的新闻标题。按照某些网友只看标题不看内容的习惯,大概会急不可耐地抛出两个论断:一是银行店大欺客,二是保安弱弱相残。但在这件事上,这两个论断全都不适用,因为“跪地取钱”完全是这位农民工大哥的自愿行为。不容忽视的一个细节是,在这位农民工大哥进银行之前,保安曾劝说:“没事没事,你进去,一会儿我再拖一次”,但被他拒绝。

  于是事情走向了温情的路子。目击者小张感到“这一幕很温暖”,农民工和银行保安都挺好,都是值得尊重的人。更多的网友则从中读出自尊自爱、教养与公德心。比如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也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比如身体虽然跪下去,但人格高大起来,比如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一言以蔽之,这一跪不仅跪得好,而且跪出了正能量、跪出了精神气质、跪出了优良品质。

  记者没有采访到这位农民工,当时的场景都来自目击者转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件事所引发舆情的探讨。

  对某些特殊的社会现象,不是批判就是赞美,这是舆论场里的常见病之一,尤其是在快餐化阅读和观点泛滥的自媒体时代,表现更为明显。对这件事,当然不乏令人感动的元素,但更多的还是酸楚与悲凉。必须承认,“跪地取钱”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只是因为“农民工”的人设,而具有了别样的意味。赞美之前,不妨先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假如这位农民工大哥大大方方走进银行,站着把钱取了是不是更好?同样的场景下,你或者你的亲人朋友,会不会因为鞋上沾了泥而脱鞋进入银行等公共场所?如果“跪地取钱”真有某些人说得那么美好,是不是我们都该学习?

  和之前有农民工因为怕弄脏公交车座位而不敢落座一样,“跪地取钱”恐怕主要还是源于一种自我定位。在相对陌生的城市里,他们本能地有一种紧张感,进而产生低人一等的心态,处处小心翼翼,甚至过度谦卑。而这种自我定位,又与他们身处的现实环境和日常感受密不可分。尽管在不少城市,“农民工”的称谓已被“新市民”取代,但身份歧视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有些是直观可感的厌恶与排斥,有些则是只可意会的冷漠与距离感。在这种语境下,农民工群体变得敏感而脆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隐忍与退让,与其说是一种自我保护,不如说是无声抗议。

  而网友对农民工“跪地取钱”所附加的赞美,恰恰证明,他们的担心一点都不多余。“跪地取钱”,这在绝大多数人看来都无法理解的事情,怎么到了农民工这儿就成了一种美德?还不是因为有些人拥有某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以不同的标准来评判农民工?人们常常为了拔高一件事,硬要赋予它某种意义,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它本来的、正常的样子,甚至必须以一种夸张、极端的方式呈现出来,才更符合我们的审美。但事实上,这不过是权利不对等下的一种谬赏。

  农民工“跪地取钱”承载不了那么多的赞美。在一座城市里,他们不比谁高大,也不比谁渺小,他们需要的是城市的包容与接纳,以及一视同仁的目光,而不是专为他们这个群体定制的道德“鸡汤”。对他们来说,能够大大方方地融入社会,胜过所有的赞美。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