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破解节后“用工荒”,需要“相见亦思念”
薛家明
//www.workercn.cn2016-02-17来源: 中国江西网
分享到:更多

  大年初七,新年气氛意犹未尽,上班族已经回到城市,开始假日后第一天工作。然而,一些大城市出现的“用工荒”使许多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可或缺——路边的早点摊不见踪迹,替班保姆的日薪提高到500元以上,餐馆老板不得不亲自上阵当起“外卖骑士”……。(2月16日《南方都市报》)

  相见不如思念。用这句话形容当下城市与农民工的关系,再贴切不过。当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时候,很难在城市刷出存在感。然而,一旦农民工返乡,“保姆荒”“护工荒”“外卖荒”就会接踵而至。随之而来,城市对农民工无限思念。这再次说明一个道理,农民工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单元。缺少农民工,城市的幸福指数会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化解愈演愈烈的城市“用工荒”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让农民工融入城市。平心而论,在接纳农民工方面,各地政府一直在不懈努力。比如,城市中小学为农民工子弟提供9年义务教育;让农民工享受医保、社保等市民待遇。甚至,一些城市逐步开放户籍,将农民工变成“市里人”。这些举措,彰显了政府让农民工有序融入城市的决心,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用工荒”。

  然而,这种缓解,一遇到春节,就变成无解。每到春节假期,拥挤的火车站和空空如也的街道,都是城市一景。甚至,人们对此习以为常。毕竟,很多市里人,也有回老家过年的习惯,农民工返乡,岂不很正常?农民工当然有很大的返乡刚需。但我认为,农民工大面积返乡,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城市没有找到家的感觉。

  爱默生曾说:“家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一日之中,人们的胃口得到三餐的满足,而人们的心灵却得到千百次的满足。”而对广大农民工来说,那个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满足的家在故乡。因为,那里有他们的父母妻儿,有真真切切的归属感。而城市只是人生的驿站。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意干、不屑干的脏、重、险、累的体力活,得到的却是视而不见。两相对比,农民朋友春节去哪,不言自明。也基于此,各地的春节留守计划,屡屡失效。

  客观地说,让每个农民工都立即在城市安家并不现实。一方面,一些城市的承载能力有限(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很难大批量的接受城市务工人员。另一方面,融入城市的成本很高,也令农民工望而却步。但这并不代表破解节后“用工荒”,是个无解的难题。相反,只要付出更多的制度支持与人文关怀,更多的关心与呵护,一样能营造家的温馨,让农民工流连忘返。

  破解节后“用工荒”,需要“相见亦思念”。我们不能仅在不见时,才想念、才依恋。而是要把“思念”放在平时,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收到快递时,轻轻的说一声谢谢。而不是随口来一句“帮我把垃圾也捎下去”;对家里的保姆,多叫几声阿姨,而不是因为自己是“主人”,就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总之,只要我们平日里,多一分温度、多一点包容,“相见亦思念”,节后“用工荒”未必会汹涌澎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