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文汇报:迈向高教强国需成功应对四大挑战
//www.workercn.cn2014-03-14来源: 文汇报
分享到:更多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求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依靠创新人才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在从依靠“人口红利”转为创造“人才红利”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使命

    截至2013年,我国高等学校总数2917所,是高校扩招前1998年的3倍;在校学生数达到2468万人,为1998年的7.3倍;毛入学率达到34.5%,高考录取率超过75%,比1998年分别增长25个和41个百分点。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居世界第一,在短短的十几年里,我们不只是见证,而且亲自经历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教育改革充满信心。但是,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我们还面临四个新的挑战。

    从依靠“人口红利”转为创造“人才红利”

    一是人口红利逐步消减的新态势。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人口红利、制度红利和全球化红利。但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前充裕的劳动力供给逐渐递减;同时,人均国民收入的提增也推高了劳动力成本。因而,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附加值产业创造的“人口红利”将不复存在,改革进入“攻坚期”。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求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依靠创新人才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在从依靠“人口红利”转为创造“人才红利”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使命。

    二是高等教育基本矛盾的新变化。当前,“上大学难”的矛盾逐步缓解,但社会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预期迅速变化。以2013年为例,915万名考生中只有10%可以上一本院校,“上好大学难”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约有1.4亿独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龙”的心理、片面的成才观让更多家长坚信“好大学才有好工作、好未来”;再加上社会对“第一学历”的崇拜,更加剧了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期望。人才规划预测,到2020年,我国在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500多万。而另一方面,2013年高校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仅70%.大学培养的学生与经济社会脱节问题也比较突出。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指出,美国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81%可以立刻胜任工作,印度为25%,而中国仅10%.这反映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还不适应转型发展的需求。

    四是高等教育全球竞争的新挑战。近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年增长保持在20%左右。2012年出国留学近40万人,稳居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高中生出国占当年留学总数的22.6%.尽管出国学生不到在校生总数的1%,并且部分家长有一定盲目性,但这一数据也反映出,家长为从全球选择优质教育资源,不惜出高额学费。留学投资使孩子的身份从在国内的单纯受教育者转变为教育消费者。留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每年超过200亿美元,其中中国贡献近1/4,“留学经济”正成为美、英、澳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新亮点。

    在教育综合改革中聚焦七个重大改革问题

    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核心是全面深化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此,提出5项建议:1、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教育部的工作,也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一起努力。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建议政府统筹协调发改、教育、财政、人社、科技等部门,聚焦法律法规制定、高等学校投入体制、教师队伍建设、学费及奖助学金制度、社会捐赠、产学研合作、社会评价等七个重大改革问题,找到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最大公约数,充分激发高等教育的活力。高校自身要用好办学自主权,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要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分类发展,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办出特色。社会要加强监督和专业评价,同时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教育。

    2、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不是不要高考,但要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建议将“多元标准”、“分类设考”、“分类选拔”纳入高考的评价选拔体系,同时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之间构建起教育“立交桥”。

    3、深化高校教师薪酬体系改革。尽管目前高校教师实际收入还算体面,但基础工资较低,收入主要与科研绩效挂钩,建立在基础工资外的“创收”或“科研项目提成”上。不合理、不规范的薪酬体系和评估体系导致教师们忙于争项目,无法潜心从事教学工作,甚至出现学术浮躁和腐败。高质量的教育要有高投入。建议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学费改革、鼓励社会捐赠等途径增加社会对教育投入,形成稳定经费来源,并在若干高校试点年薪制,大幅提高教师稳定性收入,做到收入与科研经费脱钩,创造潜心教学和研究的环境。

    把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4、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实习是创新人才步入社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在大学生实习实践方面,我国既没有用于鼓励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专项资金,也没有专门税收优惠政策。近90%的用人单位和学生认为“缺乏相应激励政策”是影响用人单位接收实习的关键因素。此外,实习期间的意外伤害、生产安全、技术保密等问题也是阻碍大学生真正深入一线的原因。建议制定国家层面的《大学生实习法》或《实习条例》,保障大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实习实践。要高度重视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在引入国外教育资源的同时,打造一批国内最高水平课程,利用现代教学平台开放性、透明性、优质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等优势,既弥补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又积极向世界各国输送。

    5、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2012年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3万名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同比增长12.21%.同时,我国相当一部分中高收入家庭有强烈地接受优质国际教育的愿望。鉴于国内外的双重需求,一方面,高校要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高来华留学的规模和质量。另一方面,建议在高等教育资源集聚的区域,打造一批民办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允许采用准市场运作模式,按照办学成本收取学费,为国内学生提供优质国际化教育。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