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李 云:舌尖上的PM2.5?
//www.workercn.cn2013-10-15来源: 沈阳日报
分享到:更多

    实验结果显示,烹饪确实能产生PM2.5,但蒸、煮方式,产生的PM2.5并不多,而油炸、炒菜时,PM2.5则迅速飙升8倍到近20倍,达到严重污染甚至爆表级别,其中炒菜产生的PM2.5最多,5分钟内PM2.5数值就从开始时的38微克/立方米增加到了787微克/立方米。(10月14日《新京报》)

    “烹饪催高PM2.5”,引发网友吐槽,更多的是质疑如此结论的科学性。实践出真知,实验出结果。不信科学,我们还能信什么?也许,公众想要接受“烹饪催高PM2.5”的现实,还有些不情愿的。但烹饪不是PM2.5的“临时工”。在我们品味中华美食的同时,舌尖上也尝到了“苦涩”。

    我们向来以中华饮食文化为豪。尤其是《舌尖上的中国》更是让都一个中国人“胃口大开”。但传统烹饪技术带来的副作用,哪怕只有PM2.5一般大小,可也绝不是“微”不足道。尤其是一些习以为常的烹饪,不仅催高PM2.5,也给身体的病变以可乘之机。炒菜、油炸之类潜伏着“负能量”,有专家指出,油烟里有苯并芘、杂环胺等大量致癌物质,会吸附粘到PM2.5上,这比“普通的灰尘还要厉害”,被人体吸入后容易引发肺癌、胃癌等。尤其是炒菜油炸温度在200℃以上,油长时间高温加热,会产生数百种有毒物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在烹饪环节埋下安全隐患,不得不引起公众的警觉。

    PM2.5,烹饪技术革新的“作料”。兴利除弊、扬长避短,是任何技术革新的轨迹,这里面有时也包含“忍痛割爱”。这除了依赖于一家一户的烹饪技术革新,更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标准。再宏观一点看,降低PM2.5,全社会都要做“减法”,既抓主要矛盾,也不放过次要矛盾。中国烹饪技术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可以“应用”到PM2.5治理当中,如,有些过剩产能要下决心“炸”,有些环保污染必须要“蒸”。“舌尖上的PM2.5”不是“发微信致拥堵”的段子,我们需要认真对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