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2017世界局势回眸
毕振山 梁凡
//www.workercn.cn2017-12-2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合作

  2017年,此前数年间不时出现的“黑天鹅”事件未见出现,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轨道上继续前行。改革与合作成为全球更多地区的主题,但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也面临不小新阻力、不少新问题。

  区域合作有温差

  “欧洲的风帆再次处于顺风。”在2017年的“国情咨文”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终于松了一口气。

  在此前数年里,核心成员英国的“转身离开”、愈演愈烈的难民危机、迟迟不肯退散的债务问题以及弥漫于欧盟内部多国的“疑欧”情绪,给欧盟这一全球最大、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区域合作组织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就在一年前,容克甚至曾发出警告,欧盟已陷入“生存危机”。

  2017年,尽管不少“老问题”仍旧存在,但整体来看,欧盟已逐渐稳住阵脚。

  在与英国进行的“脱欧”谈判中,欧盟凭借内部团结形成了对前者的优势,目前来看基本成功地将英国“脱欧”的影响力限制于一事一国;随着欧洲周边战乱地区战事稍歇,以及多国更加严格的移民管制措施开始生效,难民涌入给欧盟造成的经济负担和治安风险已有所缓解;经过数年恢复与对财政纪律的严格落实,欧盟整体财政状况已有明显好转,经济迎来近十年来最快增长,势头超过预期;尽管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极右翼势力在大选中渐次崛起,但总体来看欧洲传统主流政党仍有优势,民粹“疑欧”势力未成颠覆之势。

  然而,总体来看,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无论在经济比重还是在人口占比方面,近年来持续下降,欧洲急需思考未来如何维持在全球的地位、如何发挥自身影响力。进一步加深欧洲一体化和坚持各成员国独立自主这一结构性矛盾,依然萦绕在欧盟左右。法国总统马克龙上台后推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欧盟改革计划,试图促动欧盟“继续前行”,但德国政局在大选后陷入数十年未见的不确定,中东欧多国对欧盟的进一步集权戒心难释。在难得的机遇期面前,欧盟能否成功应对挑战、处置分歧,不仅考验着各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也取决于欧洲民众对于一体化的认知和支持。

  在欧洲的海陆两侧——北美和亚洲,区域合作进程正面临不同的境遇。美国新政府2017年初上台后,以本国贸易逆差过大为由,对1992年达成的《北美自贸协定》提出强烈质疑,甚至一度威胁要退出该协定。8月18日,美加墨三国开始《北美自贸协定》重谈进程的第一轮磋商。达成新的最终协议的期限已从今年年底拖到明年3月或者更晚,甚至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新协议不无可能会“胎死腹中”。

  与纠结的欧盟和“生死未卜”的北美自贸区相比,亚洲区域合作虽然起步较晚、情况更为复杂,但在2017年收获颇丰。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聚焦经济合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沿线国家和本地区的发展。在年末的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和探讨建设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求的区域安全架构成为引人关注的两大主题。

  在加强高层沟通、引领的背景下,各项亚洲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也在2017年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正式启航,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稳步前进,上海合作组织顺利扩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举行了谈判启动以来的首次领导人会议。

  全球治理逆风行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加快、全球总需求水平提升,全球贸易在2017年显著回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测,今年全球贸易增幅可达4.2%,这一数字是2016年的近两倍。英国《每日电讯报》刊文说,“世界经济的‘好日子’回来了。”

  然而,复苏背后也有隐忧。12月13日,世界贸易组织(WTO)部长级会议闭幕。由于会议各方分歧严重,美国代表甚至批评WTO欠缺功能,在会议途中回国,这使得本届会议未能在主要议题上取得成果,时隔6年未能发表需要全部成员国同意的“部长宣言”。其实,不仅是WTO,今年更早些时候的G20峰会,最终也是以前所未见的折衷方式表达了对全球自由贸易的支持。

  “有了阴影,光明才能更加耀眼。”复杂的国际形势让世界更加意识到合作的重要。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说:“我一直相信,在互相依赖的世界中,解决复杂挑战的唯一方式是合作。”

  2016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被外媒称赞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今年,中国依然是表现最佳的“优等生”。《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国际贸易迅速回春的源头是中国。自2016年下半年起,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等恢复了增长势头。通过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政策,新兴市场国家也与欧洲加强联系。正是这些源自中国的良性循环,使得即便保护主义风险愈演愈烈,但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经济往来依然日趋活跃。

  2017年,全球治理的“逆风前行”还不止于此。

  2016年达成的《巴黎气候协定》,是继《京都议定书》之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为了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世界几乎每个国家都参与其中——11月8日,叙利亚代表宣布将尽快签署加入《巴黎协定》并履行承诺。至此,全世界拒绝加入《巴黎协定》的国家就只剩下了5月27日宣布退出该协定的美国。此外,在对待2016年伊核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共同达成的“伊核协议”这一重要国际合作成果的问题上,美国政府今年做出的多次强硬表态也一再引发国际社会担忧。

  尽管遭遇波澜,但在伊核协议其他5方的竭力挽救与斡旋下,这份“伊核协议”目前仍为各方所承认;在应对气候挑战上,国际社会的努力同样未因某一国的退出而消散、减弱。12月12日,在《巴黎协定》签署两周年之际,6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巴黎,出席“一个星球”气候行动融资峰会。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联合国专家阿巴迪认为,全球化乃大势所趋,“逆全球化”难成气候。他说,当今世界“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然而对于世界大势而言,这些不过是暂时的现象。”

  世界是个命运与共的融合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相继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成为国际共识,得以汇聚起世界和平发展的力量。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