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文汇报:市民精神与市民节日
//www.workercn.cn2014-03-24来源: 文汇报
分享到:更多

    市民文化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在于培育一个健全而健康的市民社会,这是一种姿态,一种胸襟,更是一种高度。这种对市民文化节多元主体的呼唤与期盼,完全体现出服务政府的姿态,也体现出政府的睿智,因为促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伟大宏业,必须让全社会来共襄

    市民文化节是市民逐梦的土壤

    去年年底,我与我的课题团队刚刚杀青了一部四十万字的专著《艺术节与城市文化》,为此,我们“浏览”了世界上无数个林林总总的艺术节,可谓“曾经沧海难为水”。然而,当市群艺馆的萧馆长将一大摞首届市民文化节的成果资料交到我手里,我还是震惊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波及人数最多、举办时间最长的艺术节。

    就我们的视野所及,当今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全法音乐节了。全法音乐节创办于1982年,由后任音乐舞蹈总监的莫里斯·弗勒雷倡议,时任法国文化部长杰克·朗的支持而兴办。音乐节以辅助业余音乐爱好者走上街头展现自己艺术才华为目的。每年6月21日音乐节这一天,整个巴黎会变成一个音乐世界,从香榭丽舍大街到蓬皮杜中心,从埃菲尔铁塔到巴黎圣母院,到处都弥漫和涌动着音乐人流,有摇滚乐队举行的小型音乐会,有长笛、大号和萨克斯等乐器组成的乐队小合奏,有纯情的少女组成的中学生女生小合唱……这一天,塞纳河两岸蔓延着阵阵音乐的潮汐。据法国文化部统计,全法音乐节当天举办近2万场演出,参加表演的艺术家将近80万人,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对欧洲国家来说,这绝对是一次盛况空前的节庆,也可谓是一次法国的市民音乐节。

    再来看去年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整个黄浦江畔同样上演了“百个社区大展示,万人团队大竞技,社会各界齐参与,千万市民共享受”的文化狂欢,共推出各项文化活动近5万项,100万名艺术爱好者报名参演,惠及大众2900万人次。这些统计数据表明,上海市民文化节从体态与规模上要超过全法音乐节。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市民文化节里推出百名市民摄影家、收藏家、书法家、设计家……他们的作品登堂入室,进入中华艺术宫等艺术殿堂展览,他们的大幅肖像被编制成册。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中国梦时曾说,要让每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因此,我赞赏市民文化节首先在于它成了普通市民逐梦的土壤。

    市民精神与上海城市文化特质

    然而,我更赞赏市民文化艺术节在于它对市民精神的重塑与再造。我一直认为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是由四种精神作为支柱的,这四种精神即是市民精神、创新精神、冒险精神与职业精神,这四种精神支撑起上海天圆地方的城市文化。特别是它的市民精神,是上海城市文化的核心。何谓市民精神?我认为就是在城市公共、公众、公益活动中体现出的一种市民参与意识和担当意识,并将这种参与和担当汇合成一种社会责任与社会力量。这种社会力量并不依赖或受辖于政府,但它可以与政府的担当相向而行,并行不悖。在以往的上海文化建设与文化事件中曾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世纪初叶兴建的远东地区最大的娱乐场“大世界”,就是由上海商人黄楚九一手兴办而闻名遐迩;上海最早最华丽的舞厅“百乐门”就是由上海商人顾联承耗资70万两白银兴办的;上海最早、规模最大的影院“大光明”就是由商人高永清发起建造的。1928年开张时,梅兰芳先生亲自为之剪彩。鲁迅先生的葬礼成为当时上海的一大文化事件,据内山完造先生描述“谁也没有下过命令,没有做过邀请,也没有预先约好,而送葬的行列,却有六千人光景的大众,而且差不多全是青年男女和少年。”叶圣陶忆及现场场景时说:“各界的人不经邀约,不凭通知,各自跑来瞻仰鲁迅先生的遗容,表示钦敬和志愿追随的心情。一个个自动组合的队伍,擎起写着标语的旗子或者横幅,唱着当时流行的抗敌歌曲或者临时急就的歌曲,从上海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墓地,大家动手铲土,把盖上‘民族魂’的旗的鲁迅先生的棺材埋妥。这样的事,上海从未有过,全中国从未有过了。”不依赖政府,作为市民承担起对这座城市的自觉守望和自觉担当,这就是上海的市民精神。这种上海的市民精神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特质。市民是上海的主体,因此按现代时尚的话语,这就是上海城市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

    培育一个健全而健康的市民社会

    市民精神的养育需要有丰厚而成熟的市民社会土壤。而较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社会建设滞后且薄弱,所以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不出茁壮的禾苗。现在市民文化节破土而出,它一亮相就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力邀社会各界成为举办主体并自主操办。一言既出,石破天惊。长期以来,传统的大众文化活动的格局和惯例被颠覆了,市民文化节对办节模式的重构将使休眠的市民社会得以苏醒与涅槃,使社会建设得以重振。

    艺术节的举办实际上就是在发掘与追求一种社会认同,并通过艺术节的一系列活动来体现这种社会认同。市民文化节的举办,客观上抹去了官民差异、贫富差异、专业与业余差异、职业差异、年龄差异和文化差异,天下一家,万民同乐,这就大大增强了市民与这座城市的文化认同,增强了对这座城市的亲近感与和谐度。市民文化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在于培育一个健全而健康的市民社会,这是一种姿态,一种胸襟,更是一种高度。政府仅仅是搭台,让社会来唱戏,政府仅仅是推手,让市民成主角,从主办到运营主体,从表演到观赏主体,全是社会不同组织不同个体,连市民文化节的顶层操盘手也是类似国外非营利组织的上海群众艺术馆。政府从一开始就发出真诚而广泛的邀请:“社会参与,各方举手”。这种对市民文化节多元主体的呼唤与期盼,完全体现出服务政府的姿态,也体现出政府的睿智,因为促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伟大宏业,必须让全社会来共襄,由此政府也能从第一线中解脱出来,管办分离才可能不是一句空话。而一旦上海市民社会成熟了、健全了,上海市民精神将会脱颖而出,再度高昂,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才将会得以实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