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反腐球杆”给力高尔夫惨淡经营
//www.workercn.cn2015-12-30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事件回放“现在基本上都是亏损的,少的亏几百万算好的,多的每年亏几千万,据我所知很多高尔夫球场都快撑不下去了。”在广州×湖高尔夫球场,老板陈国忠边弹烟灰边向记者诉苦。记者调查了解到,在中央对高尔夫行业进行严格调控后,省内的广州、深圳,省外的海南等地,高尔夫球场堪称惨淡经营,一些球场每年亏损达2000万元。(12月29日《广州日报》)

  ●赞成

  反腐胜了一局

  高尔夫门庭冷落,客源减少,其实是反腐倡廉胜了第一局。是各种政策、制度、规定的综合发力,成为了威力四射的“反腐球杆”,将一个个官商勾结的球打进了洞里。高尔夫客源减少已经成为全国现象,这是反腐利好的一个体现。

  以往,高尔夫这样的地方总是聚集着两拨人马。一拨是有钱人,一拨是有权人。其实,他们又是一拨人马。在高尔夫球场,一部分人是来打球的,却又不是来打球的。有些商人需要用这种娱乐来接近官员,有些官员需要用这种载体为自己的权力找到买家。

  高尔夫球场的萧条,其实是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的结果。随着腐败治理越来越严厉,一些官员落马了,不仅小苍蝇被拍死了,就连大老虎也被捕获了。尤其是2015年,是中国反腐的一个高潮,一大批省部级高官的落马,让一些贪官污吏害怕了。这个时候,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放下了手里的高尔夫球杆,不再敢明里和商人勾结在一起。高尔夫门庭冷落的背后,就是“反腐球杆”发挥了作用。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是个好事情,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不过,对于有关部门而言,不能被高尔夫生意萧条所陶醉。这需要继续挥舞“反腐球杆”。这是因为,任何整治活动都往往会出现一个反复期。查处严厉的时候,夹起了尾巴。过了风头,就又开始嚣张了。高尔夫门庭冷落,只是反腐倡廉胜了第一局,接下来能不能实现完全胜利,将一个个“腐败之球”打进洞里,取决于“反腐球杆”能否继续发力。

  郭元鹏

  ●呼吁

  取缔的最佳时机

  行业资料显示,国内18洞球场的投资成本平均为1.53亿元,一家高尔夫球场一般需要购买1200亩左右的用地,加上场地建设费、会馆建设费、球场维修费等约需要3亿元。而球场一年的固定运营费用在2000万元以上,“一个18洞的球场每年需水量大约在40万~50万吨,每年光水费就需要800万元,还有人工成本。球场每年至少要接纳4万人次打球,每次消费要在800元以上,才能保本。”

  如何为高尔夫球场谋取新的路子?据了解,球场方面想尽各种办法谋求转型,比如降价走平民化路线,或者把球场的一部分推平,开辟成足球场出租。转让也是办法的一种,但在当前形势下,很难找到人“接盘”。而专家则建议,努力摘掉其“贵族运动”的帽子,让高尔夫接地气,扩大参与人群,显然,这并不靠谱。因为由于成本高,高尔夫球场再怎么降价,也不可能降到“平民水准”。

  2015年3月3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66家已经取缔的高尔夫球场名单,实际上,从2004年“停批”高尔夫球场以来,国家层面已经先后下发了十多道类似“禁令”。但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全国高尔夫球场的数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剧增了400多家。因为大量占用耕地、林地等资源,大量耗水,大量使用杀虫剂、除草剂,以及普遍未经环评审批,在11部委的“禁令”中,全国多地大量违建高尔夫的现象曾被斥“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高尔夫球场不怕禁令,根源在于有权力支持和保护,而许多高尔夫球场多是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有的是圈地,有的是借此抬高房价,“高尔夫别墅”、“高尔夫大盘”的广告随处可见。

  高尔夫球场一直取缔不了,反而还在疯长,现在高尔夫球场处于“经营困难”状态,这恰恰是个好时机,如果职能部门加大取缔力度,那么这些违规的高尔夫球场也该寿终正寝了。

  郭文斌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