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刘大山:改良“吃相”需涵养公共意识
//www.workercn.cn2015-12-15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新华社发文批国人“吃相”。以自助餐为例,一对外国老夫妇在长江三峡邮轮上吃自助餐时,发现吃的都被拿光了。而他们旁边的中国游客,每人面前都是几个大盘子,食物聚摞成塔,根本吃不完。他们觉得这样浪费食物太可惜了,于是投诉。一位导游也表示,在日韩等国家旅行时,常见到中国游客取自助餐时连吃带拿。

  国人在海内外旅游时的种种不文明现象,早已成众矢之的。此次舆论的焦点集中在“浪费”上,不经意间引发了更多共鸣,因为餐饮浪费,尤其是自助餐浪费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部分网友不免又将问题归结到国民素质与劣根性上。虽说这样的观点大方向没错,但仍有失偏颇,同时也不太公平。

  吃自助餐时浪费食物,不只中国才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恐怕都有一定普遍性。与其说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不如说自助餐诱发的劣根性更为恰当。只不过中国人口基数大,就算0.1%的人行为不端,也是个很可怕的数字。当然,“外国也有”并不能成为“我们也可以”的借口,充分自我审视、自我反省,提高游客乃至所有国民的文明素质,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崇尚勤俭节约,正如《朱子家训》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遗憾的是,有些人对勤俭节约的理解太过狭隘,甚至等同于占便宜不吃亏。自家的一粥一饭当然要珍惜,而在外面多吃多占、连吃带拿、把花的钱都吃回来,应该也算另一种节约。所以才有了“饿得扶墙进去吃,撑得扶墙才出来”之语。

  其实,无论是自助餐浪费,还是在餐厅里大声喧哗,旁若无人地抽烟,都源自公共意识、公共精神的欠缺。中国传统文化的确有诸多灿烂闪光之处,但多强调家国、民族,而很少论及社会、公共的概念。1872年亚瑟·史密斯说,中国人的生活中没有“公共”二字。鲁迅、柏杨、林语堂在谈到中国人素质时,对此也毫不讳言。当这种传统思维遭遇现代文明时,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很多成年人文化素质并不低,在公共场合却仍做出种种丑陋表演,原因就是对公共空间缺少敬畏,对现代文明基本的规则意识感悟不够。

  要改良国人难看的吃相,首先就应从涵养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做起,树立“钱是你自己的,资源是大家的”观念。当每个人都明白在个人、家庭之外,还有社会,还有公共领地;都能主动遵循公共规范,维护公共利益,才能真正构建起现代文明社会的地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