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唐 伟:养牛招商成“吹牛”,根源在哪
//www.workercn.cn2014-01-22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一个“占地5万亩、总投资60亿元、年产60万头肉牛”的政府招商项目,竟是“吹牛”项目,除了划拨的5万亩地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年关临近,随着不断有农民工讨薪,甘肃永昌这一戈壁养牛“神话”终于灰飞烟灭。(1月21日《京华日报》)

    这属于“好心办了坏事”的典型案例,“全世界都没有”的招商项目,结果却成了“吹牛”项目,“烂尾”之下导致了大量的工资拖欠,地方财政不仅未能从中受益,GDP也未能获得实质性的增长,反倒是巨额的工程款、材料款等拖欠,将成为地方政府长期的负担。消化和解决后续问题,不仅将付出经济代价,甚至还有公信流失。

    在法定程序上,地方政府确实做到了“谨慎”,比如没有签约,没有形成合同要件,这一点比起一些地方在招商时的轻率,确实有进步。然而,项目备案、土地批复、领导剪彩等实质性程序,却又产生了最大的宣传效果,使得农民工们被欠薪,材料款被拖欠,可以说,正是依靠政府的信用背书,才使得这一“吹牛”工程获得了最大的信用担保,从而让外界深信不疑。

    对此,被欠薪者认为一切过错,都应归咎于政府“把关不严”。事实确实如此,政府在其间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理应为此承担连带责任。一方面,招商引资应有相应的程序把关,既要有项目的可行性认证,也要有相应的资金审核以及资格审查,何以60亿元的“吹牛”工程就轻易放行,并纳入招商引资的政策范畴之中?另一方面,即便是招商引资的项目,在建设施工方面也应遵循相应的规范,“工程抵押金”等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制度,也不应成为摆设。更何况,在替民工讨薪成为“政府工程”的情况下,何以欠薪日久而地方政府却无所作为?

    究其根本,还在于政绩饥渴之下,公共行为丧失了最基本的责任操守,没有固守应有的底线,给“吹牛”项目太多的空子钻。前些年,在各地大搞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少国内外骗子粉墨登场,骗取钱财。虽然不能说编个项目就能行骗,但饥不择食之下,招商引资不辨真假,变成“病急乱投医”,就给一些“投机”分子钻了空子,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另一个原因在于,问责机制的缺失,也使得对招商引资的把关不严。在一切为了发展的口号下,很多失职失责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追究。比如对招商被骗而带来的损失,比如引进发达地区淘汰的、污染严重的项目,造成大量的生态污染,还比如对一些项目穷尽政策,甚至是“亏本赚吆喝”的行为,都未能进行损失的评估和责任的厘清,从而导致招商引资失职行为被轻易放过,招商引资乱象难以得到解决。

    “养牛”招商成“吹牛”根在责任失范。其解决之道还在于要强化权力约束,还原责任伦理。唯有如此,吹牛者才会失去市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