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解决廉价“救命药”断供问题需特事特办
和静钧
//www.workercn.cn2017-11-22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应本着特事特办的精神,从增加供应的角度出发,通过适当扩大定点生产、解除一定范围的限价行政干预,以及通过对药企增加激励,如定向补贴等,来引导其增加某些廉价“救命药”的生产,保障这些急需药品的供应

  据报道,“巯嘌呤片”这一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必备药,在全国多地形成“药荒”,一些地方甚至连续5个月出现断货,有些患者不得不购买高出国产药价30多倍的进口药。李克强总理日前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切实缓解患儿家庭的‘用药之痛’”。

  国产廉价药断货并非孤例。在这之前,如心脏手术中被称为“救命药”的鱼精蛋白,和一些常用药如莫沙必列、布洛芬胶囊剂等低价药,都曾出现过断产、断供。断货、断供,或药荒,密集出现在低价药这一区域,背后所潜藏的问题可能是具有普遍性的。

  抛开药品的公共属性,单纯从药品的商品属性出发,也基本找不出廉价药“绝迹”的市场理由。作为商品的药品遵从市场规律,没有任何一样药品是天然的廉价药,也没有任何一种药品是必然的高价药。如果上游原料供应紧张造成成本上升,或需求旺盛,廉价药也会转化为高价药,供给也会相应增加。即便是高价药,若需求下降,一样会成为平价药。在市场这只“看不见之手”调节下,一般只会出现商品过剩的情况,很难出现长期短缺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一方面在于“限价令”。药品领域的“限价令”,其依据是发改委公布的《统一定价药品最高零售限价》。“限价令”作为一种市场干预措施,利用价格杠杆,介入药品生产、流通及使用环节,对药品价格予以最高限价保护,以避免药价被抬得太高,对公共医疗服务与患者经济利益造成损害。“限价令”同时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和公共管理手段,对保障广大患者享用相对低廉的药价作出了保障。

  在“药品加成”以药养医的体制下,“限价令”有其合理性。而一旦医疗系统逐渐走出“药品加成”的二次加价之后,若依然严格执行“限价令”,则将会使药企失去市场理性的自我调节能力。

  市场失灵的又一个原因是“定点生产”制。国家卫计委等八部门曾联合发布意见,要求通过定点生产、药品储备、取消限价等若干措施,以保障低价及短缺药品的供应。然而,定点生产也会带来市场垄断的问题。一些获得定点生产权的药企,在利润及成本等因素考虑之后,会作出限制产量、延缓出货等多种消极措施,最终令廉价药沦为短缺药。

  目前的一个应对思路是:应本着特事特办的精神,从增加供应的角度出发,通过适当扩大定点生产、解除一定范围的限价行政干预,以及通过对药企增加激励,如定向补贴等,来引导其增加某些廉价“救命药”的生产,保障这些急需药品的供应。这样才会摆脱不少“救命药”当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价进口或跨国代购的冏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