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走出“供暖必霾”,关键要靠新科技
//www.workercn.cn2015-11-12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深受雾霾之害的城市,呼唤的是“经济实惠管用”的大气污染治理新技术。在提高科技治霾水平方面,科研工作者们任重而道远

  进入供暖季,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近期接连发生严重雾霾,部分地区的PM2.5指数一度高达1400。雾霾给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各地工地紧急停工,大车限行,中小学校园停止了一切户外活动。环保部紧急发布通知,要求相关省(市)采取减排限行措施,尽可能地减轻空气重污染的危害。

  检索媒体报道可知,这已经不是东北地区首次在供暖季遭遇雾霾。2013年10月下旬,刚刚进入供暖期,哈尔滨市就遭遇了重度雾霾;2014年10月下旬,黑龙江省多地又遭遇重度雾霾,导致部分高速公路封闭。事实上,供暖季变成“雾霾季”,是近些年北方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求解这一难题,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要提高科技治霾水平。

  通过科学研究弄清楚雾霾的成因,是有效治霾的前提。各个地区导致雾霾的“元凶”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地方是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工业污染严重,有的是因为秸秆焚烧等老大难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只有尽快找准雾霾的源头和具体成因,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治理,否则很容易事倍功半。各地要鼓励科研机构认真研究雾霾的“DNA”,并给出有针对性的雾霾治理建议。

  提高科技治霾水平,还需要努力研发积极有效的治霾技术和治霾设备。坊间有很多人开玩笑说,治霾只能“等风来”。这个玩笑充分说明,当前我们在治理雾霾方面,还缺乏比较有效的技术和设备。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有少数城市购置了“除霾车”,但其效果并不理想。从长远考虑,这一领域仍需要有更多科技投入和研发。

  当然,等到雾霾来了再除霾,毕竟比较被动,真正能起到“治本”功效的,是从源头上降低雾霾出现的概率。现在有些城市采取并网改造、煤改气、煤改电等方式,将燃煤驱赶出城市以换得清洁空气。但是,中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在目前仍占总能源的六成多,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尽管发展很快,但与煤炭相比,仍然是很小的一部分,包括天然气、核能、水电等清洁能源,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替代燃煤。所以更现实的解决办法是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2013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也是这么要求的。

  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当然还是要靠技术。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既有效又经济的技术,严重制约了治霾技术大面积的推广。

  其他方面的大气减排治污技术,也有类似困境——或者是技术含量太低,治理效果很不明显;或者是看起来很美,但成本太高,只能当作“盆景”,难以大面积推广。

  比如,有科研院所研发出了电厂循环水及烟气余热深度回收等技术,理论上可以减少工业及供热燃烧排放,降低减少氮氧化物排放,但这项技术尚未普及;再比如,一些可用于秸秆回收的技术,也因为成本过高而不受农民待见。

  深受雾霾之害的城市,呼唤的是“经济实惠管用”的大气污染治理新技术。在提高科技治霾水平方面,科研工作者们任重而道远。

  鉴于雾霾治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当前比较务实的一项举措是,建立更加完善的雾霾预警机制,将雾霾对民众的健康损害降到最低。一场严重雾霾的出现,通常有一个污染物浓度逐渐提升的过程,这给雾霾预警预报提供了可能。现在有一些地方建立了雾霾预报系统,但时常出现预报失灵的情况。这说明,提升雾霾预报系统的科技含量,也是一大努力方向。只有预报得更准,才能让相关部门有提前部署应对的时间,包括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雾霾浓度。

  刚刚公布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近几年,北方地区的秋冬季节几乎成了“雾霾季”,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幸福感,大家迫切希望各级政府能在治霾方面有更多作为,切实通过科技创新来加快治霾进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