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文汇报:崇德向善与“德福一致”
//www.workercn.cn2014-02-13来源: 文汇报
分享到:更多

    伦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德福律”,大意是说,“德”和“福”应该具有一致性,只有“德福一致”才能激励人们继续做好事,也就是说当有人做有道德的事情要给他以好的回报,这样道德才能发扬光大下去,人们才处于一种好的生活状态

    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热议了一个社会问题。“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结尾的这番话传递了正能量,赢得了人们的掌声。正月初五,烟台则上演真人版《扶不扶》。当天,烟台毓西路一老人俯卧在地,过往行人很多,却没人敢扶。此时一小伙子跑过来,立刻拨打了120,并将老人扶起。孰料,昏迷的老人苏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小伙子你怎么撞我?”幸亏小伙子是巡逻交警,随身携带着执法记录仪,才得以还清白。

    “德”和“福”应该具有一致性

    “人倒了,必须得扶!”它折射的是一个人和国家的道德、良知。然而,扶不扶?不只是简单地伸出手。从彭宇、万鑫,到吴伟青,无一不给人锥心刺骨的错觉:扶人必被讹!这正是人们所忌惮的。不是不愿扶,也不是扶不起,他们是“伤不起”。当助人为乐面临沦为肇事行凶的风险,谁还敢伸手?所以,“扶”是必须的,但也要让扶人的人有底气、有保障。

    伦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德福律”,大意是说,“德”和“福”应该具有一致性,只有“德福一致”才能激励人们继续做好事,也就是说当有人做有道德的事情要给他以好的回报,这样道德才能发扬光大下去,人们才处于一种好的生活状态。中国有句古话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西方也有句谚语:好事总会落到好人头上(whygoo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为什么好事总是落到好人头上,是他做好人的缘故和结果。运用“德福律”激发公众道德“善意”、“善举”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时有所见,如一些地方推行“道德银行”,把个人为社会做的善事义举存入“道德银行”,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社会进行相应的帮助。还有的单位引入“道德工资”,对有道德行为的职工进行物质奖励。国家近年来每年举行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的活动,也旨在转型社会所迫切需要引领的“道德阵地”上,插上醒目而鲜活的道德标杆,激励更多的人争当道德模范。

    崇德向善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亚里士多德说,“善生活需要道德”。道德行为称为善行,这是人们欲过“善”的生活所必需的。崇德向善不仅要靠激发每个人的良知,还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而“德福律”的主张实际上包括了三个方面,即“德与得”、“德与进”、“德与值”。第一,“德与得”,意味着实施道德行为的人应该有所收益和收获,这是符合道德善的内涵和原则的。“得”在中国古代写成“惪”,我们也可以说,具有正直之心的人是应该有所得的。第二,“德与进”,意味着有道德的人应该让他有所进步与发展,这种“进”不仅是个人的进步与发展,而且也是推动了其他人的进步与发展,因为这种进步可以起到三个效应,即引导效应、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第三,“德与值”,它上升到了价值理念层面上,“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做道德的人是“值得”的;其二,做道德的人是有价值的,所谓价值也就是做道德的人、做有道德的事对社会是有意义和有贡献的。马克思就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

    事实上,道德这种对社会有价值的品质一旦遇到现实功利驱动时就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许多时候因为过于看重个人短期的功利性、实用性,就会有意无意地违背“德福律”。

    比如,“德与得”变为“德则失”或“德则亏”,即认为讲求道德或者做有道德的事,很可能难有收益甚至只有损失。如果“谁先进,谁吃亏,谁刁蛮,谁得益”的风气盛行,就会积累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势必会损害到政府的引导能力和公信力。

    不能让老实人、正派人吃亏

    再如,“德与进”变为“德则等”或“德则退”,表现为“好说话的人的困难难以解决”,“无理取闹的人倒占了便宜”。有的地方明知有的干部生活作风、道德品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却以“道德”属于“小节”一笔带过而“带病提拔”,这种用人取向,使有道德的人心寒,也使平时不太注意道德修养的人会更加放松自己的道德要求,其后果是不断增加“道德风险”,最后就会从失德失范走向犯错犯罪。我们也看到,由于将道德和能力片面的分殊开来,有些独断专行,一意孤行的干部,却被认为有能力有水平的。比如前些年有几句比较流行的话叫做“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殊不知在复杂的利益分化面前,“搞定”和“摆平”必然会过分的甚至滥用公权力,它或许“定”得了一时,“平”得了一事,却不能真正、长期的起作用,甚至还会出现极少数人利用社会黑恶势力来“搞定”和“摆平”的现象,极大地损害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特别关注环境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特别关注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门子的老实人、正派人”,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最后,“德与值”变为“德不值”或“德贬值”。道德伦理问题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相当程度上与我们社会发生的一起起令人齿寒的事件有关。这些事件的背后是“道德贬值”,而“道德贬值”更深层次的会导致人们产生“道德冷漠感”,由此,部分人从不讲道德发展到不讲人性、人情和人心,人们会感觉生活中充满着“戾气”。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过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德福律”所说的“德福一致”的原则,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将变得日益紧张,亲情疏离、陌生人情感淡漠、抱怨社会和政府,乃至于伦理冲突事件不断,因此,要让“德福一致”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基本共识。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