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文汇报:倡导“人人要学会写新闻”
//www.workercn.cn2013-10-23来源: 文汇报
分享到:更多

    作为一个社会人,无论是职业传媒工作者,还是自诩为“草根记者”的网民,在公众场合的言行,包括所发布的信息、微博、微信以及转发的信息、评论等,总要有一定的社会担当,负起法律、道德的责任

    警惕“新闻无学论”的翻版

    最近一段时间来,我国有关部门不断出招,对利用网络造谣、恶意攻击等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网络舆论环境得以清朗,令人欣慰。在此过程中,既对那些恣意生事、蓄意污蔑诽谤的人严厉惩戒,也使广大网民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成为提高网络素养、传媒素养的一个良机。有专家提出,是到了补上新闻理论和写作课的时候了,确实不无道理。

    1945年9月1日,胡乔木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社论《人人要学会写新闻》,开宗明义地指出:“我提议,我们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所谓人人不是四万万五千万人,我是说我们做革命工作而又能识字写作文的人。一切这样的人都应该学会写新闻,就如同都应该学会开会说话一样。”68年过去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网络快速兴起,“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全民记者”之类的说法不绝于耳,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不必经过训练,人人都可无师自通地充当记者,不要专业培训就能办媒体了。这可能吗?事实证明,这些说法夸大其词,误导公众。如果说只要会写字就是记者了,那么会抹红药水就是医生啰?会看图纸就是工程师了?其实这就是“新闻无学论”的翻版。长期以来,“新闻无学论”大行其道,近二三十年来开始有了转机,新闻事业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孰料现在又老调重弹,贻害甚广。

    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倡导新时代条件下的“人人要学会写新闻”,至少从三个方面进行传媒素养的教育。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

    一是要严格区分新闻报道和文艺创作的区别。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换言之,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传媒的报道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要尽可能地遵循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将其反映出来,来不得半点虚假,绝不能添枝加叶、移花接木,更不能无中生有,连“合理想象”也不允许。众所周知,上世纪40年代在党的革命根据地新闻队伍中开张的“反客里空”活动,就是对那些不良风气的一次有力批判和冲击,大大提高了党的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而文艺创作是允许虚构的,可以把某甲、某乙等各式人等的优点、缺乏集中起来,塑造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典型。这些正面的、中间的乃至反面的角色能够从总体上体现各自的性格、形象,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这样的创作也就成功了。

    新闻报道与文艺创作虽然从功能上来讲有相通之处,却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在表现手法上来不得半点混淆。恐怕有不少网民并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两者的差异。有的为了追求“生动”,有的为了博人眼球,在发布新闻事实时混用一些文艺创作的手法。这就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一旦在传播后被揭露造假,就削弱了新闻报道的力量,也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

    总要有一定的社会担当

    二是要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奉为圭臬。

    作为一个社会人,无论是职业传媒工作者,还是自诩为“草根记者”的网民,在公众场合的言行,包括所发布的信息、微博、微信以及转发的信息、评论等,总要有一定的社会担当,负起法律、道德的责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出自明代诗人、谏官杨椒山之手,经过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大力倡导,已成为中国新闻界的共识。很长一段时间来,有的网民习惯于盲目跟风,有的更是唯“名人”、“意见领袖”马首是瞻,甚至连事实都没有弄清楚,自己还没有想明白,就跟帖转发议论,这就难免良莠不分。传对了,可能会于事有补,有益社会;传歪了,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大大拓展了人的五官功能,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彻底否定了“文革”中的“四大武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殊不知,当今一则失实信息的传播远远大于当年大字报所能造成的影响。

    新闻报道其实也是选择的艺术。纷繁世界,气象万千,没必要也不可能做到“有闻必录”。因此,一条新闻要不要报,怎么报,从什么角度报,何时报,用什么形式报,放在何等地位报,乃至标题如何做、版面如何安排,都大有讲究。除了深入现场采访需有灵锐的新闻敏感性以外,还要有独特的思考以及丰厚阅历养成的判断力等等,所以一定要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更不能盲目行事,趋之若鹜。真可谓“提笔有千斤,传播请思量”。

    舆论监督不能缺位和越位

    三是要认清自己的定位,摒除“包打天下”的思维。

    传媒除了传播信息,提供社会教育以及文化娱乐功能之外,还有个监督功能。这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搞“媒体审判”。

    舆论监督是我国法律赋予的五种监督中的一种,它可以对各种社会现象,各种工作包括政府工作实施监督,谴责那些违法违规的,鞭挞那些丑恶的,同时对人民群众进行善意的提醒等等。不过舆论监督不等同于“舆论审判”,更不能搞“有罪推定”,操纵舆论干扰司法。一段时间以来,有的网民热衷于网络的“人肉搜索”,似乎一切都可以从网上搞定。这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且有害的想法。在法治日趋完备的今天,利用网络可以发现并扩大线索,有利于推进包括反腐倡廉在内的各项工作。但一切事情都不能做过头。如果网络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触碰了法律的底线,那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所以一定要在舆论监督方面慎之又慎。须知,无论传统媒体抑或新媒体、自媒体,都不可能包打天下,任何形式的舆论监督都不能替代司法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再一次强调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并对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对新干部,对年轻干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同样适合我们的传媒人以及广大网民。大家都应该加强学习,在新时代条件下倡导“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使我们的本领越来越大,在全社会发挥正能量。如果每一个愿意在网络上发微博、微信,一心想做“公民记者”的人,在加强基本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学一点新闻理论和写作常识,就会共同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提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