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漫画评论-正文
“院士退休难”
//www.workercn.cn2013-11-19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朱慧卿 漫画

    今年11月,年满80岁的沈国舫院士,向工作了一辈子的中国林业大学表达了退休的意思,结果,党委书记和校长都不放。“他们说你怎么能退休呢,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还要靠你说话呢。他们不肯放,即使我到80岁了。”(11月18日《中国青年报》)

    相比当下饱受争议的延迟退休年龄,对院士们而言,即便是按延迟5到10年后的年龄退休,也仍然是奢望。一些远超退休年龄的高龄院士,仍然不得不在岗位上发挥余热,“活到老干到老”,是院士们当下最为真切的写照。

    诚然,院士这个头衔,得来殊为不易。等到真正熬成院士,即便还没垂垂老矣,多半也已接近退休年龄。如果刚评上院士,便只能按时退休,回家含饴弄孙,还真是有“不把院士当宝贝”之嫌。尤其是当一些院士自身在团队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院士本身所具备的影响力,一旦退休,影响力和发言权的弱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不利因素,显然毋庸置疑。于是,院士想要退休,院校表示反对,年满80岁仍然要站好院士岗,扛好院士这面大旗,某种程度上不过是院士荣誉资源化的必然结果。

    作为独立个体的院士,到了年龄退休与否,应当首先尊重其个人意愿。假如院士自身有继续发挥余热的愿望与积极性,当然再好不过,但明明院士本人已心生退意,却仅仅因为头顶的院士光环,而遭来学校的反对,甚至不得不把“终身荣誉”当成“终身工作”来干,恐怕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现实是,院士不仅仅只是个人贡献与荣誉的见证,而成为了所属科研机构的牌子。对于科研机构而言,院士甚至也不再只是一位在其领域有过卓越贡献的老者,而是成了为科研机构争取更多资源和利益的“看家宝”。有了院士,便意味着可以多拿项目,多分科研经费,院士们还能不能继续科研工作,甚至是否还能管理科研,已不再重要,只需院士还在位,项目申报将院士大名列入,便意味着成功了大半,这样的科研评审与资源分配机制,使“院士”角色与定位异化,偏离了学术的本位,最终让院士们都“身不由己”,以致连退休都不能自己说了算。

    因此,院士退休难,其根源在于科研的利益化,以及科研资源分配的“赢者通吃”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成为科研利益链上的关键“棋子”,甚至成为保障科研经费“活菩萨”的院士,难以自拔、身不由己,也就不意外了。(原题:“院士退休难”源于科研利益化)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