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王 健:艰难岁月结下的真情
//www.workercn.cn2013-10-2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纪录片《对照记:犹在镜中》,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犹太摄影师沈石蒂在上海的传奇故事,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沈石蒂的镜头,是展示中犹友好的生动窗口。为逃离动荡,17岁的沈石蒂来到上海,一待就是30多年,直到1957年赴以色列定居。一无所有的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上海滩著名的摄影家,开设了4家照相馆,上海人以到沈石蒂照相馆拍照片为荣耀。他拍摄的许多名人相片常常刊登在中外报刊上。

    沈石蒂在上海拍摄了数万张照片。在与这些照片中的人物交往中,他逐渐理解和认识了中国,感受到中国人的包容和友善。沈石蒂与许多上海人成为朋友,爱上了这座“避难的城市”,甚至与中国姑娘恋爱、结婚。临终前他告诉继子,在上海他度过了此生最美好的时光。

    许多犹太友人身上凝聚着闪光的品质。嘉道理,让中国人了解到犹太人的慈善和重教。创业成功后的嘉道理在上海建立了育才中学的前身——育才书社和上海犹太青年协会学校,出资建成中国第一家肺科医院——澄衷医院。1935年中国国民政府授予嘉道理一级金质奖章,表彰他多次捐赠促进中国的医疗和教育事业发展。

    罗生特,让中国人感受到犹太人的正义感和奉献精神。罗生特从奥地利避难上海后,放弃了在租界开私人诊所的高收入,执意奔赴新四军抗战前线,用自己的医术为抗日军民服务,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他又随军队转战东北,参加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全过程。

    二战期间,上海接纳了近3万名欧洲犹太难民。虽然面对饥饿、日本占领军屠杀等威胁,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度过了艰难岁月。

    这些犹太人选择上海,的确有一些便利条件。1937年后上海所处的特殊开放状态,外国人进入上海不需要签证,不需要经济担保,不需要预先找到工作及警方提供的品德证明,这对那些被关过集中营、身无分文的犹太难民来说尤为重要。但是,中国人的包容和善意更为这些落难者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