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工匠
禾刀
//www.workercn.cn2016-01-22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我市今年“两会”上,工匠精神话题引起代表委员的热烈讨论。在武汉发展进入新阶段之际,提出并强调工匠精神,确实是适逢其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工匠精神,应该体现和落实在城市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应当成为全市各项工作的一种新状态。但最直观的,我认为要首先体现在武汉制造。武汉制造2025,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没有工匠精神是不行的。

  记得有位朋友在谈到工匠精神时曾言简意赅地指出,工匠精神就是你做得好的别人做不好,你做得了的别人即便知道也模仿不了,总之更胜人一筹且无可比拟。这样的例子信手拈来。尽管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精密计时技术并不稀罕,但一提起手表,我们总会立即想到钟表制造传统强国瑞士。尽管全球汽车制造厂商如过江之鲫,但一提起汽车,我们总会联想到德国。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曾在《工匠精神》一书中,通过对工匠精神在美国的发展史得出,工匠精神是“当之无愧的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

  还记得前段时间看到过这样一组数据,“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百年老店并非空穴来风,更多是因这些企业长期推崇品质逐渐积累品牌形象的结晶。打造产品品质离不开优秀的工匠,某种意义上,推崇工匠精神的过程,就是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品牌的过程。

  在提升产品品质方面,我们讲得最多的是创新,但创新只是提供了一种更新的路径。并不是说创新不重要,许多时候创新对于改善产品质量并不会立竿见影,真正决定一个企业能否成长为百年老店的,还是产品品质,而这与企业的工匠水平息息相关。

  想必不会有人怀疑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问题是,作为制造大国的我们为什么只能跟在别人背后当小学生,工匠精神就是难以在我们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可以肯定,绝非我们对工匠精神不感冒,否则瑞士手表和德系汽车不会在我们心目中有那么高的知名度,市价不会比别的同类商品高出那么多。

  工匠精神在我们的发展中的长期缺位,有两个原因不容忽视。一是过于追求产量效益而非质量效益,客观上会抑制工匠精神推崇的精益求精。缺乏工匠精神内涵的企业,不可能在质量方面有太大和持久的耐心。二是技术工种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领导人的潜意识中,总是把技术工视为普通蓝领,工匠待遇再高也高不过基层干部这块天花板。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也是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讲传统制造业升级,先进制造业布局,技术创新强调得很多,这当然是必要的,科研人员应该在企业生产链条的核心。但技术研发了以后,要打磨成品牌,离不开技术工人的精雕细琢。所以说,培养技术过硬、素质过硬的产业技术工人,提高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待遇,也是非常重要的。(作者为武汉资深评论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