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金 备:工匠精神是“创新”的基石
//www.workercn.cn2015-03-16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中工网记者日前报道,在全国两会上,工人身份的全国人大代表郭云鹏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好工人’变得越来越少了?”3月12日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代表说:“与缺少技术相比,我们更缺少的是‘工匠精神’。不培养千万拥有‘工匠精神’的‘好工人’,‘中国制造’就难以走向‘优质制造’,‘中国服务’就难以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平心而论,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但来自一线的郭云鹏仍感到“好工人”越来越少了。也许问题的根结正是“我们更缺少的是‘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加培训、实际操作再加上重奖,也许可以培养出一批技术工人,但“工匠精神”不是几年所能培育的,工匠精神文化需要劳动文化精髓的积累。

  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对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对自己的产品严谨,追求细节,不投机取巧,不容许有瑕疵;对自己的职业,耐心、专注、坚持,追求更好;对自己的行当专业、敬业,争取在同行中出类拔萃。“工匠精神”,可以包含所有的行业,套用中国的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匠精神是对劳动产品的一种态度。

  一个人具有工匠精神不难,一群人乃至一个民族具有工匠精神文化需要时间的积累。德国被公认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其120多年前也曾山寨英法工业产品,被英国怒斥为厚颜无耻的伪劣产品生产国。而德国人开始坚持打造自己的制造品牌,经几代人的努力,工匠精神融入民族文化中,德国人以严谨著称。

  工匠精神成为劳动者崇尚的文化不容易,因为要抵得住诱惑。目前来说,过于浮躁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形成。人们颇喜欢说“创新”,“观念一新遍地黄金”让人们尝到了甜头,可也容易让人曲解创新而陷入对金钱追求的急功近利陷阱。前些年,笔者在一家县医院办公室里看到一个四五十年前的“老古董”——竹篾暖水瓶。办公室主任说,那只“老古董”是从仓库里翻出来的,比现在百十元的暖水瓶好用,两三年了,一昼夜水温还能保持在80摄氏度,不像现在只是外观漂亮的暖水瓶,开水灌进去,12小时后就变成温水了。这给人一个启示,“创新”不能只图外表漂亮,否则不会有生命力。

  制造业产生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需要时间的培育,企业要有打造百年企业的目标,才可能培育出职工的工匠精神。

  其实,工匠精神是企业创新精神的基础,假如新产品粗制滥造,哪怕披上再美的“创新”外衣,也只能昙花一现,赚一时的钱。企业具有工匠精神的好工人,是企业的“质量”,是企业创新制胜的基石,因为企业靠“产品”在市场上立足,优质产品离不开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职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