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薛 原:一棵树带不来森林
//www.workercn.cn2013-10-2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学校体育场馆是全民健身设施的“主力军”。可实际上,除了个别“典型”,其他大部分利用率并不高。只有学校场地开放常态化,才能促进体育生活化,而这还需要更完善的制度支持

    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呼吁了好多年,推行了好多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能成为普遍现象和主动行为,个别地区做得好的典型难以复制推广。知易行难,难在何处?

    听一位地级教育部门体卫科负责人说,当地学校曾尝试过体育场地开放,确实很受周边群众欢迎,健身者纷至沓来。没想到的是,开放了几天之后,早晚在跑道上遛狗的、打完球在场边支个炉子烧烤的,此种“热闹景象”层出不穷。如果打球的人发生了冲突,或者使用器械不慎受伤,这些账都要算到学校管理的头上。对此,校方感到力不从心,不得已,开了几天又关上了大门。场地开放一事就这么不了了之。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案。场地开放相应的管理措施能否配套,决定了场地开放的实际效果。从一些较为成功的例子看,场地开放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因为牵涉安全、经费、人员等多个方面,相应的政府部门联动才能确保开放无后顾之忧。但现实中,学校场地开放往往流于一句简单的要求,学校作为落实方缺乏动力,还有“添麻烦”的抱怨。各个相关部门缺乏更高层面的协调,场地开放只停留在“示范校”、“示范区”的阶段,其为全民提供服务的价值大打折扣,意义也随之变味。

    场地开放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希望得到更多支持,但不意味着自身不去多想办法。相关数据显示,学校体育场馆占全国公共体育场馆近70%,是全民健身设施的“主力军”。而青少年体育恰恰是全民健身的低洼地带。除了体育课等学校安排的时段,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并不高。别说对附近社区开放,对本校学生都做不到课外时间开放。没有场地保障,学生参与运动往往流于空谈,对于学校来说,这当属分内之事,不能因为场地还不具备向社会开放的条件而一起封杀。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边缘化的状况日久,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后果的严重,但面对场地开放这样的具体问题,又缺乏刚性约束和相应管理。是否真的重视,不言自明。

    学校场地开放的意义在于常态,常态化才能促进体育生活化。一些地区和学校做了积极努力,却没能获得更大范围的回响,说明场地开放还需要更完善的制度推进,才能让典型成为普遍。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