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王传涛:警惕“钱花了,霾还在”
//www.workercn.cn2014-01-20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北京市长王安顺表示,北京已与中央签订责任书,承诺到2017年大气污染得到改善,其中治理PM2.5投入将高达7600亿元。王安顺表示,中央领导曾对其开玩笑称治理不好空气就“提头来见”。(1月19日《京华时报》)

    这里的“军令状”,就是前几天饱受热议的“治霾责任书”。这个责任书,好像让北京市民看到了治理雾霾的希望——7600亿,如此巨大的投入,什么样的污染不能治理!

    然而,说得豪气冲天,并不代表这样的治理就一定能取得效果。治理雾霾是一个系统的浩大工程,既有“源”的问题,也有“流”的问题;既有“疏”的问题,也有“堵”的问题。那么,这7600亿究竟有怎样的花法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如果硬是想把这7600亿烧进去,这不是什么难事,关键问题是,雾霾是不是消失了。

    我首先想到了“千亿治理污水却没有效果”的例子。“十五”计划期间,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结果到了2010年,“三河三湖”的水质依然很差,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约为3.23亿人左右,有9084万人直接受到水污染的影响,据了解,而在这6年时间里,我国环保部门投入资金910亿元。

    北京治霾,我相信是有决心的。但是,这雾霾的源头到底是什么,是在北京还是在津冀鲁豫,这个问题必须要弄清楚。如果是北京这边天天花着巨大的资金清新空气,那边的黑烟仍然冒个不停,显然仍是“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子。

    还要追问,关停污染企业,能减少多少GDP?让相关企业进行脱硫脱硝式环保处理,能多花多少成本?政府部门有些时候宁愿让中小学停课,也不让污染企业停工,这是什么样的思路?

    治理雾霾,首先是要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政府要舍得割肉,要打破GDP崇拜。仅仅在尾巴上进行空气的清洁处理,这样的路子既耗费财力和物力,也不会有真正的效果。我们不希望“7600亿治理雾霾”仍然是那个老掉牙的解释——一切为了GDP,产生雾霾是GDP,治理雾霾也是GDP.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