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高谈阔论:人气何来
//www.workercn.cn2014-01-2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主持人出书,早已不是新鲜事儿了。白岩松、倪萍、乐嘉等等,一本不过瘾,再出一本。笔墨着力处虽有不同,但受追捧是一样的。而镜头前不事煽情的柴静一出手,却让更多读者为之动容。根据网友投票,柴静的《看见》毫无争议地以高票荣膺2013年度“新浪中国好书榜”“年度最具人气图书”。

    这人气,自然不止于其初问世时各类传媒的不吝褒奖,还应包括媒体年终盘点时庄重给出的不一而足的“最”字头桂冠。当然,来自市场的数据更有说服力:上市后,一个月内销售100万册,一年中累计售出300万册。有人甚至视《看见》突破300万册为2013年出版业三个亮点之一。而在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上,柴静也以1150万元的版税位列第十。

    接下来需要回答的是:人们为什么喜欢柴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购买阅读《看见》,它的人气从何而来?

    最容易想到的理由是,并不怎么漂亮的柴静乃央视的主持人、记者,算得上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名人头上的光圈自然会吸引人们一窥究竟的目光。然而,这部自述其在央视十年工作历程、曲曲折折透露出新闻传播业幕后情状的作品,虽笔涉白岩松、崔永元等话题人物,但只能说是有内幕,少轶闻。如果想从中看个乐呵,寻些可资消遣的趣事的话,恐怕会大失所望。

    如果有人将《看见》当做文学作品来读,那他并未走眼。在2013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柴静比其中若干人更符合作家这一称谓,书中类似“西北壮阔,赤金的油菜花开得像河一样,没完没了。青苍的山转过一弯,还是。”“我下意识地搂着她一耸一耸的肩膀,脸贴着她的脸,她的皱纹冻得冰凉”等语句体会细微,描画精准,全书文章结构简洁,文字镜头感强烈。不时跃出的妙语隽言,则常常绷紧读者思索这根弦,书里书外地去想更多更远的事理人情。

    《看见》与《痛并快乐着》《日子》有所不同,最值得称道的是,柴静的采访姿态和她在文章中的叙事调式及自省意识。而这正是她和《看见》吸引观众和读者的要害与秘诀。

    古人云:“文有仰视,有俯视,有平视。仰视者,其言恭;俯视者,其言慈;平视者,其言直。”(刘熙载《艺概》)。《看见》中,可以被视为大牌人物的柴静基本上是以平视的姿态出现,倾听平凡人的生命微澜。她没有像许多腕儿级人物那样不加掩饰地睥睨所采访的人物,“听到自己经验之外或者与自己观点相悖的意见,她脸上会流露出诧异、惊奇、反感、不屑,想通过提问去评判对方,刺激别人,想让对方纠正,那种冷峻的正直里暗含着自负”。当然就像《看见》所透露的,柴静自己也曾有如此的一瞬间。好在电视机前的我没有看见这一瞬间,好在柴静一经他人指点能及时反省:“我不是最恨动不动给人脸色的人么?每次看到那样的脸,我都心里抽一下,紧一下。”

    以何种姿态去看?俯视、仰视,还是平视,架势和效果有判然之别,道理很多人都懂,有些人做起来却是出于某种策略或者是技术性的表现。在他们眼中,俯视、仰视、平视属于有时有晌的一种方法与手段。好像一位当红人物就曾说过“脱口秀也是这样的,你以‘会当凌绝顶’的状态跟人讲事儿,谁要听啊?……当你俯下身子来跟他们说,这事儿我这么看,他们就得仰视你,所以刚开始我是低姿态,但后来我发现一个更好用的办法,叫做‘转过身来和他们站到一起去。’”

    柴静努力以平等的意识来进行采访。这种平等来自内心,出于本色。《看见》中的人物,不论是人所共知,还是平凡如尘芥,都是柴静工作中遇到的,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物,是作者剔除偏见,抛弃了模式化概念化后探寻出原色的活生生的人物。透过这些敞开心扉的人物,我们得以看到过去十余年间的社会真相,抵达更真实的人性深处,透过《看见》,人们看见的更多更深更广。

    这样的书,人气自然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