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社评-正文
家风:不该被遗忘的“财富”
//www.workercn.cn2014-02-1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家风家教的缺失,导致一些人走向社会之后容易失去底线,作出一些违背道德、法律的事情——家风缺失,世风日下。

    今年春节,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有“富二代”回答家风是“不啃老,不坑爹”,有幼儿园的小朋友回答家风是“不怕吃亏”,有天津市民回答家风是“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有航天员回答家风是“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干事”……

    “家风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是否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是否每个家庭都有家风?

    家风,顾名思义,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习俗,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规矩,是每一个家庭成员从小到大都需遵循的祖训,是能够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追溯历史,不管大家小户,大多十分重视家族成员对这些规矩的遵守和执行。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在百种以上,“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今天,家风的指引和约束作用日渐弱化。过去介绍男女朋友,人们总喜欢问上一句“家教如何”,如今恐怕更多地被“收入如何”、“可有房车”所代替;过去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家丑不可外扬”,如今一些家庭为房、为钱打破头的“官司”甚至会闹到电视上,让全国人民帮着评理……诸如此类,人们似乎越来越不在意家风的意义和力量,越来越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的家风”。在金钱和物质面前,家风的价值似乎被不少人抛诸脑后。

    今天,我们当真不需要家风了吗?

    从央视报道中被采访对象透露出的种种家风不难发现,这中间涵盖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准则、与人相处的“哲学”——“不啃老”告诉人们要自力更生、凭本事奋斗,不当“寄生虫”:“不怕吃亏”,告诉人们不要为丁点儿利益争先恐后甚至鱼死网破,要懂得宽容和大气:“踏实做人做事”,更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揆诸现实,多少富家子弟、官员子女不仅啃老而且骄奢;多少人因为不想吃亏,争名誉、争地位甚至可能为争一个公交车座位而“斗智斗勇”;多少人为了赚钱快、走捷径,而制售假冒伪劣的商品……当然,这些事情的发生不能全部归罪于家风、家教的缺失,但试想,如果依然有严格、质朴的家风,如果一些人曾经不止一次地被父辈谆谆教诲,上述事情发生的概率会不会减少一些?

    家风,是家庭、家族的事情,关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品行,同时家风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因为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作风做派都会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人的言行最终也将成为他人评价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试想,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告诉、要求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今天或许不会有这么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这么多人不敢扶摔倒的老人、这么多无人敢吃又不得不吃的食品;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告诉、要求自己的孩子“退一步海阔天空”,今天或许不会有那么多不必要的纷争、诉讼和拳脚相向,不会有那么多戾气和浮躁;如果每一家庭都告诉、要求自己的孩子“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今天或许不会有那么多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的腐败官员。

    从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说,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才是他们的第一个学堂。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家风家教的缺失,导致一些人走向社会之后容易失去底线,作出一些违背道德、法律的事情——家风缺失,世风日下。

    当诸多人为了金钱和利益不断忙碌、奔波,当经济发展的指标和数字愈发光鲜、漂亮,不该忘记,家风仍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财富和力量。“家风是什么”、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核心价值传承得怎样,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