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农村学校缺的是颗“教师心”
//www.workercn.cn2014-01-24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农村学校缺的是颗“教师心”

本网评论员 慕宁

    近日,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在对全国9个省份、19个区县、174所学校共5285名教师进行调查后,报告发现,农村教育虽然得到了硬件上的改善,但由于工资待遇低下,职称评定难,在荣誉体系处于末端,农村教师这个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却日益减弱。(据《中国青年报》1月23日报道)

    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有专任教师868.84万人,其中,74.57%分布在镇区和乡村,近四分之一在艰苦地区工作。调查显示,这些农村教师中,中老年男性占了主体,他们的知识水平普遍落后,授课专业的对口率低。年轻男性则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在农村当教师。

    23年前,一张名为《大眼睛》的照片,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农村教育;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仍是农村孩子们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睛。近些年来,尽管北京等城市相继出台了城区中高级教师须向远郊区交流教学等教师流动方案,但收效甚微。教师数量少、年龄大、质量低、留不住,仍是困扰农村学校的老大难问题。

    不少专家将问题的根源狭义地归咎于农村教师的职称分配不均、待遇差、地位差等原因。的确,就农村的教学环境来讲,不论是校舍还是配套设施,相比于城市都相差甚远;教师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更是有所差距。不可否认,这些客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使一些青年教师望而却步。然而,一味地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吸引他们下乡教书,未免有些管中窥豹,忽视了其背后的症结。

    问题的关键,在于一颗教书育人之心。自圣人孔子及至近代著名的教育大家陶行知,教师一职,一直被人们奉为一种神圣的职业,受人尊敬。身为教师,更应心怀博爱之情,以传道授业为己任,传承人类千年的知识和文明。若仅以待遇的高低作为衡量是否教书育人的标尺,无不是对这一职业的亵渎。

    曾几何时,一部《乡村女教师》感动了一代人,观众被女教师瓦尔瓦拉只身来到西伯利亚农村支教的经历所折服。在影片中那个战乱的时期,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保证,何谈更高的待遇?她动力的来源,是那颗系着教育事业和乡村孩子们的心。这种精神,也感染着当时的观影者,因受到影片激励而不计酬劳下乡支教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反观如今农村教师的缺失,更应反思的是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无私精神逐渐消失的原因。在这个本应充满爱的职业中,越来越多的却是诸如性侵、虐待和滥用经费的丑闻。作为教师,若连到农村去教导渴望读书的孩子都需要千条政策万次动员来强迫,那我们只能感慨当代教育是何等的悲哀。长此以往,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势必导致城乡发展失衡的加剧,最终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难题。

    对于农村教育,继续加强完善农村教师的各项生活保障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中,让功利色彩少一点,职业精神多一点,只有从业氛围是纯净的,年轻教师们的心才会是无私的,也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那时,最美的乡村教师将点亮更多农村孩子的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