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幻灯片-正文
读懂“不鼓励共享电单车”的意味
扶 青
//www.workercn.cn2017-09-22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今年8月1日,交通运输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但截至目前,市面上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共享电单车。在杭州,一些共享电单车屡禁不止;在长沙,一批面向大学师生的共享电单车刚刚投入市场……针对种种现象,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再度重申,不鼓励发展共享电单车,建议各地审慎对待,从严掌握。

  一些共享电单车企业逆势而为,大概是认为“不鼓励”不意味完全否定,且《指导意见》实行“属地管理”模式,似乎也能找到商榷空间。然而从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纷纷喊停来看,共享电单车恐怕并不是个好模式。首先,按照《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中“40公斤以下、时速20公里以下”的规定标准,不仅仅是租赁型电单车,市面上的多数存量电单车恐怕都不达标;其次,电单车虽然便利,但在行车过程逆行、急停、急转弯、乱超车等各种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威胁道路安全;第三,电单车是否属于机动车有争议,导致它路权模糊不清,而我国也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非机动车具体规定的交通安全法规。此外,电单车存取点充电、消防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车辆运营安全风险系数高、电池污染等,都注定它不大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共享经济模式。

  况且,一些共享电单车生意从直觉上就不合理。如企业最早是在深圳试行投放共享电单车,然而深圳已经“禁摩限电”。同时,纵观市面上大多数共享电单车企业,所打旗号大都是“解决最后几公里”,投放目标普遍为道路资源紧张的一二线城市,一般市民都觉得可行度不高,又怎么会得到管理部门的认可呢?对这种模式,我们可以简称为“共享不经济”。反观共享汽车和共享单车等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就是因为解决了既有痛点,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构建绿色出行体系等发挥了积极作用,才能如雨后春笋般普及开来。甚至相关部门也抱持鼓励创新的态度,先后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明确它们的合法身份,且不断通过尝试电子围栏等配套措施,助力于这些共享模式变得更为“经济”。

  共享电单车和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受到的不同待遇,对于深处“创业热、创新热”中的弄潮儿们,也大约能给到一些启示。国家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达3.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参与分享人数达6亿,提供服务者人数约6000万,“共享”俨然成为新一代市场风口。但在众多创业者的一拥而上中,也出现了很多不甚合理的点子,如不久前引起热议的“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马扎”,以及最近出现的“共享床位”“共享女友”等花式共享,虽然头顶“共享”名义,但大都经不起琢磨,特别是将床位、女友等共享,是对既有法律逻辑和规则秩序的挑战。对待这样一些“共享”模式,不仅要表态“不鼓励”,必要的时候更要介入管制,及时刹车。

  今年7月份,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明确表明我国将发展分享经济,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但“共享”不是一个筐,什么都要往里装,虽然一大批共享经济模式正异军突起,但也确有部分模式存在不规范问题。对此,要精准识别和判断不同模式的差别,合理界定不同行业领域分享经济的业态属性,该支持的要支持,该否定的也要及时喊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