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我思我在-正文
饭菜是家里的香 红包是“圈”里的好
//www.workercn.cn2016-02-1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过年的快乐是什么?年味儿究竟是个什么味儿?每人有自己的记忆,各家有各家的过法。团圆、吉祥的节日里,最浓最浓的还是亲人间的温情,它们无处不在——

  除夕夜,妈妈为我铺好床单

  很久没回“家”住了——没回妈妈家、我出嫁前的那个家住了。

  除夕晚上,陪妈妈看完春晚,我回到自己的小屋,看见那张既熟悉又陌生的床,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为我铺好了床单,还是20年前那块绿花棉布,窗帘也还是那个窗帘……一切都没有变。

  自从13年前爸爸去世,回家住的日子越来越少。我是独生女,在我最初的记忆中,我妈最刻意向我灌输的一句话就是:“你没有兄弟姐妹,有一天爸爸妈妈没有了,这个世界上就只剩你一个了,你必须要独自生活。”这么励志的话,同时伴有各种各样的家务活儿的学习,不管情愿不情愿,一切都在为了“有一天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的时候做着准备……

  记得爸爸生病度过他人生最后一段日子的时候,作为他唯一的孩子,我有一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使命感在心底升腾起来,一切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备尝辛苦又大权独揽一言九鼎,直到今天,我仍然在心里肯定着那段时光对自我应对困难的能力的检验成果,爸爸倾注心血培养大的孩子,最终把他安安稳稳地送走了。

  13年前的除夕,我们一家是在医院病房过的。我记得那个除夕的饺子,是妈妈在家包好了,装在饭盒里给我送到病房的。一共33个,爸爸只艰难地吃了一个,其余的都是被我在空空荡荡的病房里一口气吃完的。那时候,饭量和胃口都特别好,觉得有好多事等着我办,我必须要保持体力打持久战。那个晚上,我并不知道,其实还只有3天,这场苦战就戛然而止了。

  从那以后,每次吃饺子我都吃撑,说不清是什么感觉。

  爸爸去世后,我成了妈妈的依靠。虽然平时也帮不上什么忙,尤其是她住的房子突然下水道堵了,水一下子冒出来,赶上夜里,老太太叫天天不应叫物业更是没人接电话时,她只能吃一把防心脏病、降血压的药,然后自己独自淘水……我或在几十公里之外的自己的家里,或在万里之外的新疆援疆,根本帮不上、也来不及帮忙,但是,有我这个女儿在,妈心里还是踏实的。

  去年除夕,我在朋友圈里写了我和妈妈两个人的年夜饭,之后念给妈听,本来看着春晚的老太太,忽然哭了,捧着我的脸说了句“谢谢你好闺女,陪了我这么多年。”这是妈妈很少的情感表露,弄得我几乎也要掉泪。

  我把朋友们在文章后的留言给她看,大多数都在向她问好。她一下子破涕为笑,“微信这么多人呐!你替我谢谢他们,向他们拜年。”她像个得到了夸奖的孩子。

  今年,因为援疆,在离家万里的新疆工作了一年,离春节一星期的时候,赶回北京,在机场看到满满的都是赶回家过年的人,突然明白,我也成了那些春运回家人流中的一员了——家,因为有老爸老妈在等孩子回来,有孩子在等父母回来,有爱人在等伴侣回来,有朋友在等朋友回来……因为爱有责任,所以家才有了潮汐般强大的力量,让人翻越千山万水地回来。

  今年,二叔坚持把我和妈妈接过去一起吃年夜饭,二叔说,“吃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团圆。”

  大年初二,我跟着丈夫来到了婆家,婆婆一年没见到我,亲热地亲了我的脸,她做了一桌菜,不停地张罗着我吃……饭后,我拿出带给她的礼物,她爱惜地握在手里端详,同样是满头白发的老妈妈,同样在等着孩子回来……

  想起小时候妈妈说的那句“只剩一个人”的警告,我释然了。人不可能只剩一个,随时都有温情的守候,只要我们自己充满温情。(李元程)

  出事了,我妈抢到4.26元红包!

  猴年刚到,阿里和腾讯都端出了新鲜出炉的红包大战战果。但对我妈来说,那些动不动上亿元的数据,都比不上她亲自“咻”到的4.26元红包。这4.26元,让如洪水野兽般的新科技,在她面前变得可爱起来。

  “等会儿是不是又可以摇一摇了?”去年春晚我教会了她用微信摇一摇抢红包。没想到,时隔一年,她还惦记着这一茬。可是今年春晚合作方换成支付宝了……赶紧下载客户端、登陆账户、教学“咻”红包,一刻不敢耽误。

  于是整个晚上,每个“咻”红包的时间段,她都认真地戳着手机,“咻”声不断。

  战绩十分感人——我妈共“咻”到3个红包,合计人民币4.26元。

  除夕夜,微信朋友圈里,若干人在求着看起来并不存在的“敬业福”,若干人在发着毛玻璃照片。各个微信群里更是红包横飞,卡顿、死机、无法出入账的惨剧频频发生。

  但这些都与我妈无关。支付宝上不够输一局麻将的小钱,比我首次包给她的千元现金红包还让她开心,简直要到逢人便说的程度。

  得意之后,她问我:“这钱怎么花出去?”我记得,去年春节为安抚她摇到手酸却一无所获的失意,我发给她的9.99元的微信红包,还原封不动地躺在她的微信零钱包里。

  支付宝用不利落,微信支付更是闻所未闻。回家照例陪她逛超市,结账时看到支持“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的标识,没忍住感叹了一声移动支付已经普及到了家乡这种小城市,结果立马引来了她的连环夺命问“什么是微信支付?”“微信怎么付款啊?”“那微信里的钱又从哪里来?”……

  突然语塞——当移动支付在我的生活里渐渐威胁到现金支付的地位时,还有像我妈这样,不知那一绿一蓝贴纸为何物的人存在。面对互联网时代,年过50的她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是一个略显尴尬的群体。

  他们不像自己的父辈,可以以年老为由,与新生事物隔绝;也不像自己的儿女,将网络视为基本生存工具。新鲜科技,对他们而言就像蒙着毛玻璃的红包照片,能感知,却看不清。

  不断涌现的新鲜科技,在我妈这个年纪的人看来无疑是蜂拥而至的洪水猛兽。但另一方面,身边年轻同事的鼓吹、电视舆论的传播,还有与远在北上广的自家熊孩子拉近距离的愿望,又让他们怯生生地想要与洪水猛兽亲近。

  他们开通了微信账号,只是都不怎么用;他们也有了网上银行,在线支付总是战战兢兢,害怕被骗。

  或许正因为此,我妈才会那么得意——4.26元,让她与“抢红包”这件很潮的事情,扯上了关系。

  “放下手机,陪陪家人”——诸如此类的口号简直是过年的标配了。但对于我妈这种对科技有那么一点羞答答的探索欲的人,口号大概该改成:“拿起手机,教教家人”。

  他们还没有老到任时代车轮向前、我自岿然不动的地步,也没有酷到无师自通走在世界前端的地步。所以,春节期间,拨出一丢丢时间,教他们抢红包发红包,教他们安全支付,带他们一起进入这场全民狂欢的盛宴。也许,洪水猛兽般的新科技,也会变得可爱起来。(罗筱晓)

  朋友圈里的春节,你不一定比爸妈更懂

  朋友圈里的潮人们觉得,朋友圈里晒出的春节才是所谓的春节。因为朋友圈里有更多同龄人的理解,更多新意。爸妈过他们的传统春节,我们晒我们的朋友圈春节。

  其实,朋友圈里的春节,你不一定比爸妈懂。

  平日里,写字楼里的mary、jackie、lynn,这几日都已变身为这个村那个屯的翠花、狗剩。朋友圈里的春节序曲在几周前就通过他们,拉开了帷幕。

  那几日,他们争相晒出的是返乡的车票和一声“粗发”的喜悦,流露出打拼游子对家乡的向往。但家乡爸妈读懂的却是满心的担忧,是“不要开车要坐火车”的叮嘱,是准备饭菜的规划,是对许久不见孩子的思念。

  平安到家后,朋友圈春节高潮随之而来。第一波是各地的年夜饭。此时菜品的昂贵、花样的多少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亲情浓重,口味淳朴,配上花式各样的饺子。每一道菜都是团聚的喜庆,是满满的爱。

  圈里,谁也不会吝惜手指,立刻手动点赞。爸妈却只关心孩子吃下去多少,执拗地认为“儿子就喜欢吃这口”。

  第二波高潮,主题是“摇一摇”“咻一咻”的新年俗。城市白领讨论的是今年支付宝赢还是腾讯更胜一筹,如何才能集齐五福卡。

  爸妈在意的是:这是和儿女共享欢愉、一起游戏的幸福一刻。于是,很多年迈爸妈硬是学会了使用移动互联网,学会了发红包,更学会了微信视频。

  实际上,爸妈并不在意几块钱的红包,在意的是孩子在教学时的耐心,收获最大的是学会高科技手段后,可以更方便联系孩子。

  第三波高潮,是每年朋友圈里的规定动作:吐槽春晚。调皮的网友们脑洞大开,这边节目在演着,那边朋友圈就已经炸锅了。

  再听听爸妈的评价,发现他们对春晚里的选秀明星比我还熟悉。因为他们天天看各大卫视节目,特别是北京卫视。只是因为我在那个城市上班,那里就成了他们心之所系……

  初一拜完年,高潮渐去。此时的朋友圈画风开始转变。主题由其乐融融变成了各种思考,由对亲情的不舍变成了几丝吐槽与幽怨。“你妈逼你结婚了么”之类的各种戏码,开始上演。

  轮番轰炸下,写字楼里意气风发的白领气场全无,在抱着娃的表弟表妹面前,成了犯了错的反面教材。一个个怀揣梦想,大喊做自己的文青男神女神也被打回原形,硬着头皮操着家乡方言,耐心解释:我在努力,回去就相亲……

  有几分委屈,更多的是对沉重亲情的嗔怨,也是转型中国的必然。mary and jackie得理解,长辈心里有的,只是对晚辈的关心与牵挂,希望孩子能和他们一样,生活安定祥和。

  面对爸妈,感觉真没资格责怪老人不理解我们朋友圈里的春节,“社会转型太快他们跟不上”的借口,也实在说不出口。

  朋友圈里的春节,他们比我们更懂。他们需要的,只是儿女再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陪伴。(车辉)

  年味儿真的变淡了?

  不知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一到过年就开始怀念过去的年味儿。那时候肉那么香,鞭炮那么响,拜年那么真诚,晚会那么搞笑。

  可现在呢?肉味和平时的菜味没有什么区别,鞭炮听起来也马马虎虎,拜年似乎被“群发”给毁了,晚会想让人发笑也越来越难了。

  是年味儿真的变淡了吗?曾经,是“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而今,年夜饭桌上的每一道菜在日常差不多都是想吃就吃;

  曾经,一挂“小鞭儿”会被拆开一个一个放,而今,即使不限量,“大鸣大放”的人也少了;

  曾经,大年初一头一天,一家老少要穿戴整齐,在长者带领下走家串户磕头作揖,而今,一个“XXX给您拜年了”的群发如果能够加上你的名字,那都是心里有你;

  曾经,春晚源自于一场1962年举行的“笑的晚会”,而今,春晚导演想要把观众都逗笑,真的是难上加难。

  越来越多的人感慨,现在的年味儿淡了,不如过去般热烈、浓郁、令人满足了。

  实际上,年味儿没淡,还是那么喜庆团圆祥和,是我们的生活变了。

  首先,是物质丰富了。过去只有在过年吃穿用戴的东西,现在已经变成了日常基本可以满足了。都说家有良田千亩,睡觉也只需三尺宽,再多的东西恐怕也无法超越人自身的“满足”而激发进一步的幸福感。

  另外,是生活变快了。“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这是刘欢唱《从前慢》里的歌词。而今,一切发展都在快,又好又快,更好更快。每个人的内心也跟着快了起来,对速度、变化、惊喜的要求和期待也是越来越快。在一个讲求效率的时代里,想要像歌中唱的那样“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恐怕真的很难了,更多的时候是希望发一个朋友圈,“大家就都懂了”。

  再有,是生活更加多元了。作为一名80后,记得小时候放寒暑假,最痛恨《西游记》停播。而现在呢,就连不会拼音不识字的孩子,都会用各种智能产品,通过语音“叫”出他们想看的动画片。每人一屏,各取所需,只要家长不叫停,就可以不限量。想用一个屏幕来满足所有人的喜好,真的是太难了。想让人们都按照一个标准喜欢一个东西,怎么可能?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年——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理解它、承认它、接纳它、融入它。

  比如,如今春节期间大家热衷抢手机红包不好吗?我觉得挺好。

  这个春节,在一个由家人组成的群里,年近70岁的大姨、侨居海外多年的表姐从早到晚和我们一起抢红包。我们从未想到过会有这么一个“春节玩具”,跨越年龄,跨越地域,跨越时差,把多年不见的一家人联系在一起。

  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我们的日子变了。(张世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