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幻灯片-正文
是不是地铁“蝗虫”谁说了算
//www.workercn.cn2013-11-12来源: 沈阳日报
分享到:更多

    10日11时,“北京地铁”在一条微博中声称:“‘蝗虫’过后的10号线,一片狼藉……北京首都的宽容大度为人称道,但有时候宽容过了头也是最大的诟病。对于恶意破坏北京首都的行为,我们只想说,‘这里不欢迎你!’”此微博发出后引发巨大争议。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回应称,该微博为微博部小编所发文明乘车的宣传,未料到其表达方式引起争议。

    2008年的“北京欢迎你”余音绕梁,5年刚过,一干人等便成了“蝗虫”。平心而论,有此论调并不为过,但凡“挤”公共交通都知道,乘车有三怕:晨练的大爷大娘、好色的公车大叔,还有弥漫的韭菜盒子。越是公共场所,越要兼顾他人。但个性化越来越“非凡”的一批,似乎反客为主,把公共场所当成了自己家的客厅,“爱咋咋地”就是行为准则。

    地铁也好,公交也好,比不得自家的热炕头。儒家有言:“慎独”——很多人确实做到了,但却学不会如何在公共场所“慎”着。我们的菜市场永远是吵吵又闹闹,我们的公交车永远是争争又抢抢……有限的公共资源,让我们精神和体力方面的支出实在不菲。而一旦获得了公共资源,又会觉得“不×白不×”。于是,“北京地铁”的这条微博,引发了“争议”。所谓“争议”,其实是非黑白并不模糊。在公共场所肆意妄为的理应受到谴责,而“北京地铁”只不过用符号代替了理性——“一片狼藉”的车厢让人看到乘客给地铁带来的烦恼,而“蝗虫”的称谓,又引起包括乘客在内许多人的普遍不满。双输!谁坐车都希望能有一个整洁的环境,而不是置身于“垃圾场”中。

    这样一条可能引发负面效应的微博虽然删除,但这背后隐藏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地铁与乘客之间的“火气”仍有不断被培养的可能。“蝗虫”之说,并非仅见。记得小时候听姥姥讲故事,说到蝗灾,模模糊糊就觉得这是一种无差别“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中关键点就在于“无差别”。不管“北京地铁”如何看待“恶意破坏北京首都的行为”。但那种无差别的谩骂已说明问题——“北京地铁”与蝗虫有多少区别。我们承认,因为人所属个体受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差别,会有“高下”之分,但DNA绝对改变不了。所谓“蝗虫”之论,我们更想问的是,你的管理责任尽到了吗?众所周知,北京地铁因为“历史悠久”,许多基础设施未能尽善尽美,这个又怎么说?

    正如网友评论所说的,“‘蝗虫’这个词,就算加上引号,也是对自己同胞极端的侮辱,就算乘客再不对也不应当人身攻击。”更有网友指出,“如果‘蝗虫’暗指外地人就不对了……”这条微博在语气上以“首都北京”自居,难免让敏感人感觉,这是在对北京之外的人说话。事实上,乘坐地铁的北京居民又岂在少数?谁在乱丢垃圾,又怎能以地域判断?

    删掉了不等于没说过,嘴里不说不等于心里不想。其对“管理不力”必须要有个清晰的认识。地铁在为乘客提供客运服务的同时,有权力也有责任对乘车秩序进行有效管理。对于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除了在车厢内进行“友情提示”,更应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监管和处罚。将不文明乘客称作“蝗虫”,一律进行指责,显示出地铁秩序监管的乏力与无奈。

    我们承认,在看到不文明行为时,有一种上去“削”他的冲动,但冲动不能等同于规则。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北京地铁”没有权利挑选被服务者,更不能侮辱被服务者。文明是双向的,“宽容”也不是施舍。“北京地铁”大谈感情,知不知自己既定制度执行如何?公共场所乱扔垃圾之类的不文明行为需要曝光、批评、教育,甚至需要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惩罚,但,深藏于某些人特别是某个公共服务提供者意识中的充满单向与居高临下的不文明意识,更应该被谴责和惩罚。否则,“蝗虫”可以形容每一个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