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朱昌俊:“军令状”常有 善治何以难期?
//www.workercn.cn2014-02-27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更多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各地政府除了晒出上年的“成绩单”,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环保、民生等问题纷纷立下“军令状”,不少地方领导甚至放出“狠话”,态度之坚决鼓舞人心。口气越来越大,江湖味儿也越来越浓。这些“军令状”能否落实,而不是变成“空头支票”,令人关注。(2月26日《廉政瞭望》)

    客观看待,“军令状”式承诺的增多,说明一些民众重大关切问题,确实引起了官员的重视。在这之外,立“军令状”的方式亦可以彰显官员个人风格与治理决心;而在某些重大公共事务方面,官员也确实需要适时作出回应与承诺。军令状不是说完全没有必要,关键在于“鼓舞人心”的军令状,能否实至名归,军令状不能兑现怎么办,谁来约束军令状。

    需要厘清的是,在现代治理格局下,“军令状”并不能被狭隘理解为官员撂狠话,仿佛话说得越满,就越能让民众满意。其实不然,且不说过狠的军令状在某些时候恰恰会给人一种情绪表达的印象,让人担心仅仅是“拍脑袋”的产物,军令状能否真正发挥效力,关键还是看最终能否实现,否则反而会伤及政府和官员公信,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但,一些军令状在后续阶段往往不了了之,其信服力已经不同往日,特别是随着社会公民意识的提升,军令状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也被大大弱化。官员张口即来的军令状,最终效果自然让人生疑。而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带有军令状色彩的政策规定:将理想状态当成具体的考核目标,不仅可能导致目标的“烂尾”,甚至可能引发一些严重的负面影响。

    于一个全方位的转型期社会,官员热衷于立军令状,与整个社会心态和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程度有着重大关联。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必须是“有目标就有责任,有责任就有监督,有监督就有落实,无落实则有惩戒”的治理体系,其具体治理过程,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并以科学、现实的态度为依归,予以推进,而不是靠个别官员的说狠话来予以承诺。

    “军令状”常有善治难期,对民众来说,与其“受鼓舞”于一个口惠而实难至的军令状,不如说更期待看到清晰的治理路径,并有看得见的知情与参与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