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没课题只拿一两千”,合理吗
封寿炎
//www.workercn.cn2015-12-16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这两天,人民日报一篇《科学家该挣多少钱》的报道引起舆论热议。报道中提到,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基本上实行三元工资体系,即“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工资”。基本工资这部分由国家下拨,较为固定,但相当微薄,一般为每月一两千元;岗位津贴和绩效工资主要来自承接科研项目的工作收入,包括国家下拨经费的“纵向课题”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经费的“横向课题”。有科学家吐槽,“没课题就只拿一两千元”。

  在“双创”时代,在国家大力鼓励技术创新的大背景下,我们审视科学研究的体制机制,却发现科研人员仍然受到种种束缚,影响其积极性和创新热情。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一些科研人员的收入过低、薪酬结构不合理,使其难以专注于最有价值的科学研究。

  这种薪酬结构的弊端显而易见。由于固定收入过低,一两千元的基本工资难以维持生活,无奈之下,科研人员往往花很大力气去争取各种科研项目,获得课题经费。这不利于科研人员成长,也不利于科学研究的推进。在科学研究被项目化、课题化的体制下,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需要反复申报、审批,并被定性、定时、定量地监督研究进度、验收研究成果。为此,很多研究人员不得不迎合手握审批权的学术权威,而无法自主掌握研究方向和路径。

  除了薪酬结构失衡之外,普通科研人员的收入待遇也偏低。在中西部地区,如果拿不到科研项目、一些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工资收入很低。即使是在一线城市,那些能拿到科研项目、收入达到业内平均水准的科研人员,与其生活成本相比,收入也不高。据媒体报道,北京市一些青年科研人员月薪7000多元,而每个月光房租就要付掉4000元。在上海,一些著名高校里的青年教师收入甚至低于在公司就职的本科毕业生。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确实成为很多科研人员的沉重包袱,使他们难以专注于科研工作。

  与部分科研人员的清贫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另一些科研人员的“暴富”。在“纵向课题”方面,国家每年的经费投入都相当充沛,而且还在逐年增长;在发达地区,“横向课题”的资源也很丰富。一些专业热门、交际活动能力强,擅长拿课题项目的科研人员很容易获得大量科研经费,成为“暴发户”。一些科研人员的总收入构成中,科研经费甚至占到90%。然而,科研课题大户未必就是科研成果大户,甚至相反,因为课题太多分散了时间精力,每项课题都难以真正投入,只能以应付课题验收为目标,研究工作敷衍了事。在这些资源充沛,甚至堪称富豪的科研人员中,要涌现更多创新领军人物,恐怕也非易事。

  科学研究当然也要打破“大锅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但激励机制应该充分考虑科研工作的独特性,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特殊规律。过于急功近利的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并不符合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规律。充分尊重科技工作者的独立自主性,为他们营造更宽松的研究环境,改革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才能让更多的科研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