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光明日报:全面深化改革不停顿
//www.workercn.cn2013-11-05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之前,关于“中国未来向何处去”曾有过一番热烈讨论。对于这个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亿万人价值取向和人心向背的核心问题,十八大给出了明确的回答: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具体地说,就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考察工作时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从被称为“改革元年”的1978年至今,30多年时间里,人们一直在呼吁改革、讨论改革、建言改革,国家、社会和人民不断从改革实践中获得关于发展与进步的宝贵经验。从早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地方首创、试点推广的做法,再到如今对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的呼声,正是不断改革,正是人民的变革意识与实践努力,以及由此汇聚成的制度变革的伟大力量,使中国登上了“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

    何谓“改革”?改革即革故鼎新、革除旧弊、创立新制,最终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由此,前人的“本本”、他国的经验,都必须接受我们自己的实践的检验,调试不合适的,修改不正确的。改革是一个试错与纠错的过程,任何体制安排,实践效果不好,就必须接受改革。

    梳理上世纪80年代的放权让利改革、90年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新世纪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们会发现,它们均成为经济增长的拐点,都实现了中国社会关键的历史性转折。放权让利改革,使地方政府权限逐步扩大,地方积极性空前提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实行的出口导向战略,使中国能够在出口贸易中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推动了国民经济整体繁荣。新世纪“入世”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行的政府主导型高投资模式和强刺激的经济政策,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

    改革没有一步到位与一劳永逸,现在,中国又一次走到了转型关键期,各种利益诉求冲突不断,各种观点主张相互交织,改革红利有所消退,改革动力有所减弱,在既得利益的捆绑和陈旧观念的束缚下,改革面临深水区的攻坚战。

    伴随着中国3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一些体制性弊端逐渐显现,同时,人民对于体制、政策以及所处环境的评价产生新的参照系,对国家和社会有着比过去更高的期望。如果不重新审视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在,不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大结构性问题上作实质性突破,如果制度性的变量改得不到位,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实践需求,快速经济增长就难以保持,权力寻租、贫富分化等问题也会日趋严峻。

    如今,“是否需要改革”是伪命题,“是否以短期宏观调控代替长期战略性改革”是伪命题,只有内容广泛的社会变革,才是完成经济社会转型的双重使命的必由之路。这让我们对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充满期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