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舒 然:逐热而动是种浮躁
//www.workercn.cn2013-11-1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对真正热爱并想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年轻人来说,在还没有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还没有系统地建立起自己的研究体系的情况下,不断变换、逐热点而动的选择科研方向会破坏自身积累的连贯性

    科研方向的选择是随自己兴趣、特长和社会的需求自始至终,还是追热点?这个问题困扰着不少年轻科研人员和青年学子。

    最近,一位女性科研人员就有些束手无策。因为她从事的研究,有朋友觉得没有新意,建议她换方向。于是,她便开始考虑换一个更容易发论文的研究方向。而近日她所供职的单位请来的专家帮青年学者“把脉”,专家说她的研究领域里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搞明白,大有研究的价值和潜力,放弃太可惜。究竟该换还是不换?这位科研人员有些拿不定主意。

    如果站在她的立场上想想,并不难理解,这类要面包还是要爱情的抉择的确很难。换,短期内也许能发不少文章,职称晋升也变得容易,收入因此可能还会增加;不换,有利于在自己认定的研究领域内长期积累,但也许数年出不了成果,得需要甘于清贫和寂寞的勇气。

    现实是,不少面临同样境况的科研人员最终还是选择了换。促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大抵有两方面:一是现有科研环境、科研评价体制,以及科研经费机制的某些环节不成熟和不合理,使得年轻科研人员发展起来受到一些限制,换是迫于无奈。二是一些科研人员自身心态不好,有点浮躁和功利,不是根据兴趣、特长和社会的需求来选择科研方向,而是关注什么热门,什么容易申请到项目。

    从长远来看,这种举棋不定、患得患失的状态,乃至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科研行为,对科研导向和科研人员自身的发展都非常不利。尤其对真正热爱并想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年轻人来说,在还没有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还没有系统地建立起自己的研究体系的情况下,不断变换、逐热点而动的选择科研方向会破坏自身积累的连贯性。

    前人说过,“科研立项的实质就是在你感兴趣的领域所出的问题。因此,学会问一些清晰的、聚焦的、重要的问题,并设计出实验来潜心地求证,才是科研的正道。”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的马丁·卡普拉斯的经历就为这段话做了最好的注解:在多年前这项获奖研究开始的时候,许多人认为根本不值得做,但他和同伴凭着兴趣坚持了下来——从事这个研究是出于一种追求与探索的驱动,而非预见到拿奖。

    学术研究必须要有清晰的主题和方向。大科学家的成功很难复制,但他们对待科研的心态值得学习。所以,对年轻科研人员而言,要调整心态,少些浮躁和功利,多些踏实和坚持,把眼光放长远,让兴趣做最好的老师,多享受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快乐。

    与此同时,改善学术环境中的浮躁风气,制度层面的改革同样重要。比如,如何从科研经费配比、考评标准设计等方面,鼓励科研人员能够在自己有兴趣、社会有需求的领域相对自由地做长期的探索,就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