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焦点人物-正文
屈正州:“草图医生”不应是孤例
//www.workercn.cn2014-04-09来源: 燕赵晚报
分享到:更多

    武汉中南医院肿瘤二科专家李雁从医25年来,每次接诊病人时,不仅会耐心而细致地向患者讲解病情或手术过程,为了让沟通更直白,他还养成了一个习惯:一边讲一边画,犹如一名“速写师”。粗略推算,25年来他画的这种草图累计至少超过1万张。(4月8日《楚天都市报》)

    挂号排队花1小时,做各项检查花1个小时,最后在就诊室和医生沟通的时间不到3分钟,人们就医时普遍遇到的这种“113现象”不是偶然的。患者为自己的病情焦虑,医生因繁重的工作负荷而备感“压力山大”,在这样的诊疗环境下,医患之间再进行友善、融洽的沟通,仿佛就成了奢望。但李雁教授却用一种再简单不过的方式,完美地解决了医患之间的沟通难题。用寥寥数笔绘就一张草图,向患者讲解病情,介绍手术方案,并不需要多么精湛的绘画技术,只需要对患者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李雁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通过这种绘图讲解表达了对患者知情权的尊重,使医患之间不会产生任何猜忌或误解。这样的良性沟通当然是共赢的。

    从医德角度讲,李雁不厌其烦地画草图为病人讲解病情所反映的,是当下很多医疗从业人员所欠缺的人文医学素养,也可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现在的医疗技术大幅提高了,医院的诊疗环境也大为改观,但为什么医患之间却矛盾、纠纷不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医护人员对病人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似乎医生的天职就是“只看病不看人”。设身处地地想想,谁愿意在医生眼里被“物化”或“非人化”呢?显然,当下医患僵局难以打破的症结,就是一些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过于倚重仪器检查等技术手段,忽略了病人的心理感受。其中,既有医护人员缺乏人文医学素养的主观因素,也跟其在与病人沟通时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有关。如果医生对病人的知情诉求置若罔闻,或者跟病人“沟通”时只讲深奥的专业术语,怎么会令病人满意?

    医学应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医生应是最富人情味的职业之一,李雁教授的作为,就这样诠释了医学的真谛和医生的职业内涵。他绘就的一张张病情草图,为医疗从业者指明了如何打破医患关系僵局的路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