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减压不必以糟蹋东西为前提
潮白
//www.workercn.cn2016-06-01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5月29日,来自川渝的2000名大学生在重庆武隆仙女山大草原展开了一场“西瓜大战”。乘坐专列来此的大学生们,砸碎西瓜相互投掷取乐,不到1个小时,1吨多西瓜被全部砸光。此前还有一则消息,厦门市教育局向各区教育局、各直属高中下发《关于做好高三年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通知》,其中禁止“撕书、吼楼”的要求,备受关注。

  掷西瓜与撕书、吼楼,此处相提并论,在于它们的出发点殊途同归,皆被冠之以“减压”的名目。不过在我看来,能否减压另当别论,即便能,也不必以糟蹋东西为前提。掷西瓜与撕书,全是糟蹋东西。不仅如此,而且与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

  撕书,与前人“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就格格不入。宋代王曾的爸爸因为敬惜字纸,王曾便在科举考场上连中“三元”,还当了宰相;此外,有人放出狠话:“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这些例子都有些极端,闻之一笑可也,但“敬惜字纸”的实质,却是代表着古人发自内心地敬重文化。今天的垃圾出版物诚然众多,但高三学生撕的,显然不是这一类,是以为大功告成的过河拆桥,知识在他们眼里只是进阶的工具,内心里实际上对文化缺少起码的尊重。有业界知名人士认为只要减压有效,就不必苛责。真是数典忘祖!因此,我倒是赞同厦门的做法,而且觉得不妨推而广之。

  掷西瓜就更过分了。“盘中餐”自“粒粒皆辛苦”而来,盘中水果也是同样。从现场照片看,红色的瓜瓤散落在绿色的草地上,分外刺眼。青岛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也砸过西瓜,砸了4吨之多,但那些是“问题西瓜”,吃过的人有十几人发了病,被诊断为有机磷中毒,因为西瓜上的农药残留超标,还导致一名怀孕3个月的孕妇流产。所以商家把剩下的“问题西瓜”搬了出来,任由市民销毁,砸的前提是那些西瓜已经不能食用了。武隆这里则纯粹是嬉戏。当然了,活动举办方振振有词,说什么武隆是个小县城,每年都有很多卖不出去的西瓜,“西瓜拿来用了总比烂在地里好”。言下之意,他们倒成善人了,解决了当地西瓜的滞销难题了嘛。

  滞销就只有糟蹋之一途吗?肯定不是。4月下旬,《南方农村报》一则关于徐闻菠萝滞销的报道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徐闻县这个中国最大的菠萝生产基地,菠萝一度滞销,严峻形势为近20年来罕见。但是,在媒体的呼吁、民间爱心人士,尤其是“互联网+”的共同作用下,“救市”的成效显著。“菠澜”过后,需要反思的问题当然很多,如何规模化种植、如何公司化经营、电子商务如何应用,等等。但是无论如何,所谓“过剩”的出路不会是为娱乐提供“武器”!

  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大张旗鼓地糟蹋起东西来,前提大抵是腰包鼓了。玩儿什么“番茄大战”“豆腐大战”之类,此伏彼起。如果是直接从人家那里模仿而来的东西,要考虑那些是否适合我们的国情,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引进;如果是硬要与民俗“搭讪”的话,也要考察一下那是不是属于民俗中的陋俗,是不是应该淘汰而不是传承。武隆的“西瓜大战”,主办方便一语道破天机:“在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已经做过了,觉得有意思。”

  由糟蹋东西想到新近有个说法:“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折射出了当代农村的某种真实现状。倘若“西瓜大战”“番茄大战”得不到遏制的话,在下要续上一句:“00后不知种地。”因为他们可能以为西瓜、番茄这些东西不是地里长出来的,而是工厂生产用来玩儿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