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杨朝清:“医生为患者凑手术费”彰显医患命运共同体
//www.workercn.cn2016-01-14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近日,浙江宁波市鄞州二院神经外科雒仁玺和凌辉两位医生在得知病危患者无力承担手术费用后,先在科室里发动同事们捐款,凑了4000多元,随后又将此事发到微信朋友圈,鼓动朋友们帮帮忙。不到一小时,两人就收到了2.45万元捐款。(1月12日《钱江晚报》)

  在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层出不穷的当下,依然有一些医务人员用出色的角色扮演,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信任和社会认同。不论是做完手术后疲惫地倚靠在衣柜里打盹的“最美睡姿”,还是跪地为患者进行手术的“最美姿势”,抑或“医生为患者凑手术费”, 这些默默付出的普通劳动者,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

  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一位医生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才能“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对患者的痛苦有着敏感的反应能力,当患者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这种毫无功利与算计的赤子之心,让医患关系回归到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本位。

  在医疗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以药养医”、“大处方、大检查”等行业弊病,让一些医务人员成为赚钱的工具。为了“生财有道”,医务人员基本的道德操守和职业伦理都被选择性遗忘乃至漠视,有些医院也成为一个生意场,甚至上演了“没钱别住院”的本末倒置。弱势群体“没钱看病”、“看不起病”的艰辛和悲情,一次又一次地集中了人们心中的爱与痛。

  不论是自掏腰包,还是发动科室里的同事们捐款,抑或动员微信朋友圈的熟人网络帮忙,“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离不开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即使在社会转型时期,爱心也不曾冬眠;只要找到一个值得托付信任的载体,爱与善的力量就会喷薄而出,通过聚沙成塔、众人拾柴的方式来点亮并温暖弱势群体悲苦的人生。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有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在他看来,医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病患。“医学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行医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使命。”只有将命运共同体意识融入到价值观念中,医者才会有“仁心”。有了责任和爱心,医生才会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健康卫士。这一切,在“医生为患者凑手术费”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能帮助患者缓解、消除身体上的疾病和痛苦,还能够关心患者的处境,对患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医生为患者凑手术费”尽管只是个案,其传递的符号信息却值得肯定——只有医生和患者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才能更好地消灭疾病这一共同的敌人。(杨朝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