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封寿炎:“换乘帝”提出的一道考题
//www.workercn.cn2014-01-17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7张火车票、换乘6次、辗转8地,在上海工作的小伙子小林才能回到西宁的家。这还是最顺利的情况,而只要换乘途中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整个行程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成为现实版的“人在礮途”。在网络的语境里,在围观者的传播中,这件事情颇有喜感,小林也被网友戏称为“换乘帝”。甚至不乏艳羡的声音,认为“曲线回家”不但能饱览沿途风光,还能省下一笔乘飞机的路费。但对当事人而言,即使他真的是位火车迷,恐怕更多的也是无奈——飞机票太贵,直达火车票买不到。

    每年春运都“一票难求”,新闻媒体里触目所见,都是挤爆车站的乘客,以及路途奔波的归人。对于原因的分析早已汗牛塞屋,对于现状的辩护也理由充分、论证严密,似乎人们除了接受现实,已经别无他法。然而当我们换一个视角,从一个个具体乘客的角度来看问题,当那么多回家路上的辛酸故事年复一年地上演,以至于我们渐渐麻木不仁,甚至于把其当成风景去围观、当成话题去调侃的时候,对于原因的分析、对于现状的辩护,是否真能那么理直气壮?

    中国的春运,对人类而言都称得上史无前例的难题。那么庞大的人群,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要实现大范围迁移,交通运输的压力可想而知。而且这种巨大的压力考验一年一度,难见缓解。对交通部门而言,能完成春运任务就是莫大的功劳,人们很难对其苛求更多。但满眼颠沛流离的回家景象,又让人情不自禁地涌起期望,也许一切都该做得好一点、都能做得好一点。

    无论体制机制还是政策措施,最终承受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所以要评判体制机制的优劣,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去审视,就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具体到春运,当我们从宏观的层面出发去审视,似乎一切都难以指谪——考虑到客观存在的巨大困难,一切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当我们换一个视角,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出发去审视,既然那么多人都遭受委屈,那就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是啊,庞大人口的急剧迁移,再强大的运力恐怕都难以满足。然而驱使他们迁移的动力何在?贫穷乡村与富庶城市的反差,使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寻找好一点的生活。一年辛苦之后的返乡,这些匆匆归家脚步的前方,又有多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孩童”的苦苦期盼?若说回家的路再累都不苦,是否正可印证人在他乡时亲情的稀缺和渴望?忍受硬座甚至无座的劳累,以及辗转多地的换乘折腾,也无非是收入不高的人们,在面对昂贵机票时力图省一点钱。这一切都并非没有改进的空间,而点滴改进,万千行人的脸上就能少一点愁绪,多一点欢颜。

    春运是一卷中国社会民生的 “万花筒”,那些辗转劳累的“礮途故事”,以及它们所折射出的悲苦欢欣,不应该只是一味笑谈的佐料。它是一种审视,也是一种拷问。也许没有人能拿出时间表来承诺,何时开始就不会再有春运之苦;但这无法承诺的愿景,却仍然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和追求。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