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封寿炎:直面“单身潮”的冲击
//www.workercn.cn2013-12-16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几年来,婚恋家庭持续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包括如何缔结婚姻和如何维系婚姻。一方面,越来越多适婚人群迟迟不走进婚姻,被戏称为“剩男剩女”的单身群体日益壮大,另一方面,不少婚姻面临婚外情、感情破裂的困扰,甚至导致婚姻破裂。媒体广泛援引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单身群体已经达到1.8亿人。同时,婚恋生活成为影视创作的热门题材,并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

    单身潮本身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于庞大的单身群体中,有很多人不是自愿自觉地选择单身,而是“被单身”,就是很多人还是期待拥有婚姻家庭的,单身只是事不遂人意之后的无奈之举。这点从“剩”的称谓,以及很多单身人士对“剩”的自我认同可见一斑。“剩”意味着他们还是有一个婚姻的预设目标的,只不过不幸地被“剩下”了。

    如果放在时间的坐标中,哪怕是在最晚近的、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里,都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婚姻的缔结和维系,越来越多取决于个人(当事人),而越来越少取决于当事人所属的集体(家庭)。一般来说,当集体(家庭)对于婚姻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甚至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婚姻的缔结和维系都比较容易,而以感情为基础的现代婚姻,无论其缔结还是维系,都比父母包办、集体约束的传统婚姻难度更高。

    可见,我们所谓的结婚难和婚姻难,是与既往简单对比而得出来的结论。但在前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两种婚姻能否进行简单对比,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因为婚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个人较少选择和自由的条件下,家庭主导、集体约束的社会制度安排,逐渐演变为个人较多选择和自由的条件下,基于感情基础上的个人意愿选择。家庭也由经济生产、生活生育的共同体,逐步变成具有高度情感属性的物质精神结合体。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个人的主体性、自主选择的权利和个性解放的空间都得到增强,新型的婚姻家庭无疑更具人性,更符合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追求。

    “单身潮”或许是人们在追求独立自主、自由幸福的新型婚姻过程中需要支付的代价,或许是工业化、现代化浪潮中客观出现的社会现象。尽管原因复杂、情况各异,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庞大单身人群的出现,以及其带来的各方面冲击应该引起重视,并探索应对和解决办法。一方面,应该使期待婚姻的单身人群能够更顺利地缔结和维系婚姻。毕竟在当前阶段,婚姻家庭仍然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许多人获得人生幸福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要使尚且处于单身状态,以及自愿自觉选择单身的人群获得宽容尊重,得以提高单身状态下的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

    “单身潮”本身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大量的单身人群期待婚姻而不可得。尽管影响成功择偶的,包括年龄、相貌、性格、才能、价值观、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等诸多因素,但在当下现实中,尤其是单身人群大量出现的大城市中,经济问题仍然是影响择偶的主要障碍之一。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大批年轻人背井离乡,孤身一人进入城市工作,从而失去了在家乡的社会支持网络。由于资历和能力的局限,这些人普遍收入较低,在高企的生活成本、婚姻成本和育儿成本面前,他们脆弱的经济状况,难以为婚姻家庭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除了物质基础之外,在精神领域,情侣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包括性别意识的觉醒和自省,男女平等和差异包容,情感困惑冲突的处理解决,都需要知识、能力和经验的支持,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专业机构给予帮助。

    另一方面,对于尚且处于单身状态,以及自愿自觉选择单身的群体,也应该有更完善的应对办法,使他们得以提高生活质量。单身群体的衣食住行、消费模式与生活方式,都与婚姻状态下的群体有所差别,要求更精准的市场细分,为他们提供更适合的商品和服务。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相对较弱,尤其是在社会保障方面,较难从家庭和亲属中获得支持,所以更加依赖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更加成熟完善的医疗、失业和养老制度,分担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单身群体也需要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去拓展他们的社会交往,建构起社会交往和情感支持网络,以弥补家庭归属感和亲属支持体系弱化的缺陷。

    单身潮在伦理方面带来的冲击也不容忽视。在延续千百年的传统社会中,家庭伦理始终是整个伦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之一。即使在现代社会,人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参照传统的家庭伦理,去建构新的社会伦理体系。比如在非亲属甚至陌生人之间,也会根据年龄资历来确定社会位置,赋予相应称谓形成虚拟的辈分关系,比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等,再参照真实辈分的互动模式,建立非亲属人群之间人际交往的互动模式。少子化、独生子女化,直至单身群体的无家庭、无子嗣,给传统的家庭伦理带来巨大冲击,形成巨大的伦理和心理压力。单身群体给所在家庭,尤其是给其父母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导致双向的情感冲突和伤害。而单身群体自身,也面临来自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比如“剩”的称谓,本身就或明或暗地包含着负面评价,它意味着传统文化预设的规范和目标,就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而称之为“剩”,就相当于认定了单身者是这种文化规范之下的失败者。这种来自文化和伦理层面的冲突紧张,也无形中增加了社会的矛盾冲突。

    总之,庞大单身群体的出现是一个客观事实,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这种新的社会现象,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以指责,或者从人性解放的角度给予吹捧,都可能过于肤浅简单,也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基于客观事实本身,理性分析形成原因,科学评估其带来的影响,从制度安排、政策措施、文化教育和社会舆论等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才能更好发挥这种新社会现象的正面效益,减少其负面效应,最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加群众利益福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