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朱昌俊:官微不能为地域歧视“添油加醋”
//www.workercn.cn2013-11-11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更多

    昨日下午,北京地铁官方微博称,“蝗虫”过后的10号线,一片狼藉…我们只想说“这里不欢迎你!”这条微博引发巨大争议。(11月10日《南方都市报》)

    作为高密度和高流动性的交通工具,地铁内产生垃圾,其实很难完全避免。应对此事,地铁管理方也只能耐心劝导,或有针对性增加垃圾盛放设施。而动辄斥责乘客为“蝗虫”,则是不折不扣的侮辱性表达。官方微博所代表的是背后的机构,而非个人,如此有失理性的说法,显然是在制造一种更大的不文明。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条微博掀起如此大的波澜,还另有原因。从“北京首都的宽容大度为人称道,但有时候宽容过了头也是最大的诟病”的表述不难看出,它已经超越了对于垃圾制造者的斥责,容易让人读出将垃圾制造者认定为“外地人”的判断,透露出一种明显的地域歧视。事实上,“蝗虫”一词之所以引发大量关注,即是因为去年底香港有媒体将内地游客斥为“蝗虫”。由于有这个先例,北京地铁官微的这条微博所透露的歧视意味,实在非舆论过度联想。

    类似的地域歧视表达,从某些公厕明确禁止农民工如厕,再到异地高考改革的争论,无论其具体指向为何,大致都蕴含着这样的意识认定:要么外地人成了城市秩序的破坏者,要么外地人素质低不配享有与城市人同等的权利。不可否认,这种强烈的地域歧视情绪,有着诸多生成因素,不可能快速消除,但城市机构和公共部门,应率先剔除这种意识上的歧视感。至少,公共服务部门的官微,不能在此点上“添油加醋”。

    由口头上的排外情绪,到官微的“直率”表达,地域歧视的加剧,其实也折射出某些社会制度所对社会文化和心态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衬出相关改革的紧迫性。起码的常识是,大城市的包容度不仅要体现在对于多元文化的接纳上,更要在事关底线权利的问题上秉持足够的宽容性——比如,不以不文明的方式抵制不文明。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