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删除“降准降息”是明智之举
潘璠
//www.workercn.cn2016-08-09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几天前,国家发改委网站刊发了其政策研究室的文章《更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文章提出,“择机进一步实施降息、降准政策,降低企业成本”。但几个小时之后,该文就删除了“择机进一步降息、降准”的表述。

  无论写了“降息降准”之后又删去,还是删去“降息降准”引发特别关注,都表明在这个关乎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判断,在调控的方向、方法和力度上也有着不同的选项。

  由此想起几天前,网络上出现的关于“L型经济”能不能守得住的议论。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两位数增长之后,也曾经经历了“保8”、“保7”的阶段。直到去年底,有权威媒体对经济学家进行问卷调查时,有一个问题就是拐点何时出现?那时,相当数量的专业人士还都在期待经济出现U型或V型反转。只是在几个月前,《人民日报》发表权威人士文章前后,L型走势的判断逐渐被认知、被接受。而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保8”、“保7”的最后时刻,都曾出现保不住就不得了了的担心。同样,现在又到了“L型”能不能守得住的时候了。但问题是,经济增速的曲线一定是U、V或是L吗?守不住“L型”又有何妨?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需求拉动特别是投资拉动,强调增速必须达到多少多少个点,因为其中有几个点要用于解决就业。但投资不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点是生产。只有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进行分配、交换和消费。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基本定型,也不会拆了建建了拆,投资规模持续下降,但仍可以保持一定的GDP增速(尽管增速低于我们),就在于重视科技创新,注重产品质量,从生产入手促进经济发展。而只要把两个同时期的走势大致相似的时间序列数据带入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所谓的弹性系数。但如果这样的数据必须成为确保经济增速的硬指标,那么问题又来了,第一,劳动生产力越高,安置的就业人员越少。那种不择手段带来的百分点,真的有利于增加就业吗?第二,与中国可比的那些经济体,增速都比中国低若干个百分点。如此,他们的失业率要比我们成等比例地上升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座大楼价值1亿元,有10个人进行管理。把它推倒了重建一座,价值是1.1亿元,GDP有了,增速有了,但存量只增加了1000万元,且可能有9个人管理就行了,除非把9个人的活儿让10个人干。但如果不拆这座大楼,而是盖一座5000万元的小楼,GDP少得多,增速低得多,但存量确多得多,安置就业人员也多得多。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后一种模式虽然增量少、速度低,但质量高。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应该不是追求增量和速度,而是重在存量和质量。

  由此便也决定了未来的调控方向,不应再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与流动性。因为,第一,经过一年多时间内的6次降准5次降息,政策刺激的边际效应已近极限;第二,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问题绝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什么原因,取消“降准降息”的提法都是明智之举。而更为科学理性的态度是,放弃“保X”或固守“X曲线”的思维,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增长质量上来。要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推进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并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重大装备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降房价去库存,并逐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改进财税政策、提高办事效率,以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改革分配机制,完善税收政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使全面小康的目标得以实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