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邓海建:读懂“灰霾罚单”要有些幽默感
//www.workercn.cn2013-12-18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辽宁省对辖区内8个城市开出5420万元“空气质量考核罚单”,并承诺罚缴资金将全部用于该省蓝天工程。这是辽宁省自2012年出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以来,首次开出“灰霾罚单”,罚金由省财政厅直接从下级城市财政资金中扣缴。尽管行动果断,但质疑之声也不少:譬如地方政府缴纳的5000多万元罚款,最终究竟由谁来埋单?(12月17日《中国青年报》)

    这其实是一个无疑而问的反问。政府不是物质生产者,罚单自然是财政兜底,最后还是纳税人埋单。于是问题就来了:原本被雾霾所困,受害的就是买不起高级空气净化器的市民;接着因为罚单,又要被转嫁地方财政的治霾责任。制造雾霾和监管雾霾的抽身事外,被雾霾所累的市民反倒最后掏钱:这“灰霾罚单”,真的仗义吗?

    公众对雾霾罚单的关切,显然不只是在于罚单本身,而是对城市治霾思维的群体焦虑。前几日,微博微信上流传着“美国宇航局卫星拍到中国内陆严重雾霾分布图”,那一片触目惊心的“灰”,成了2013年最让中国人纠结的颜色。伴随着12月来临出现的这场雾霾,已波及25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

    辽宁的“灰霾罚单”最初收获了“五星好评”,道理并不复杂:一是三个月前,剑指大气污染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公布,被公众称为史上最严的国十条。此后,各地的应急预案也应运而生,但其中避让等待的多,当真责罚的少。说起来人人都是责任人,做起来人人都不是责任人。或者停课,或者停车,显然都没到追究责任的较真地步。二是雾霾并非就此彻底翻过,下一场雾霾再来,我们怎么办?停工放假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也许只有赏罚分明、罚出痛感,治理责任才会穷尽一切努力。

    但再一较真,“灰霾罚单”好像又满目疮痍。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很简单,读懂“灰霾罚单”,真的需要一些幽默感。就像辽宁省官员坦承的,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罚款的确对一些城市来说不算什么,“作为沈阳这样一个大的省会城市,3000多万它也是不在乎的。”主要是罚钱后,市长的面子挂不住,以此倒逼官员认真处理问题。醉翁之意不在酒,但你非要说这酒色泽如何、味道怎样,争论得脸红脖子粗,岂非鸡同鸭讲?

    简单说,民众所担心的,制度设计并不比谁笨。这罚单本就是“罚市长面子”的,又何苦在理论上机械纠缠?只是,如果“市长们”都看穿了罚单背后的小心思,脸皮厚韧一点、心脏强悍一点,这不靠谱的自觉性还能化为碧水蓝天?虚化于官德之上的“城市责任”,真能兑现为真实的权力痛感吗?

    今年6月,《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管理考核办法》(试行)正式发布,其中就有依据PM2.5指标高低来对城市进行奖励或罚款的规定。譬如,若城市考核不合格,下一年度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暂停审批对该城市PM2.5指标造成重大影响的工业建设项目。眼下来说,真要停批项目,可能比罚钱更靠谱一些。

    曾经笼罩在伦敦上空的雾霾,花费了英国人大半个世纪去治理。今天的中国,治霾恐怕也唯有只争朝夕。面对被钟南山院士称为比非典还严重的雾霾之害,不下狠心,不出狠招,只是没心没肺地跟公众盘点“N大意外收获”,恐怕历史也不会答应。“灰霾罚单”,不过是治理大戏之前的暖场,真正的功夫,显然还须在罚单之外。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