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邓海建:唯有制度才能为天价招待费破局
//www.workercn.cn2013-10-24来源: 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57人被通报批评,8人受党纪政纪处分,1人被移送司法机关——这是国资委最新通报的对今年3月曝出的中国铁建8.37亿元业务招待费事件处理结果。“说白了业务招待费就是一个吃喝玩乐的会计科目,基于体制原因,可以说每家(央企)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谁又能经得起严查?”一家央企上市公司人士私下跟记者透露。(10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央企天价招待费曝光,如果抛开反腐的警示价值不说,这俨然更是国资隐性流失的铁证。只是,动辄上亿、数亿的“招待费”,究竟是“少数人违法违纪”的闹剧,抑或是大型企业深陷其中又不能自拔的潜规则,这恐怕还是见仁见智的议题。“谁又经得起严查”的问法或显夸张,却也足以令人警惕:以2012年年报披露口径为例,除中国铁建之外,尚有中国交建、中国水电、葛洲坝、中国北车、中国重工、中煤能源、中国化学等7家央企上市公司业务招待费超过1亿元。

    当然,“花钱多”与“乱花钱”是两个性质迥异的概念。加之各家的调控与统计口径、记账方式多有差别,一众央企在招待费数字上绝对比较,确实有失公允。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番国资委等部门对中国铁建的“兴师问罪”,也许会令“天价”取向有所收敛,但却未必能釜底抽薪地解决招待费上的寻租或贪腐嫌疑。就像有人反问的,“中国铁建问题无疑值得反思,但那些没有披露业务招待费的公司,怎么就知道他们的问题不会严重?”这样的担心显然不是杞人之忧:譬如中国交建,在去年的半年报中,管理费用包括人员费用、研究与开发费、资产折旧与摊销、业务招待费、差旅交通费、办公费等等,其中包括了“业务招待费”,而在今年的半年报中,再也找不到“业务招待费”这5个字了;此外,中国水电去年招待费为3.43亿元,而今年半年报中,这一财务指标也蓦然消失。类似变化,不一而足。

    中国铁建东窗事发后,相关负责人承诺“深刻反思、切实整改,实现全年业务招待费下降10%”。问题是,如果不是监管者严苛问责,这里其实还有另一个悖论:如果招待费是合理的,那么,随着业务量与盈利能力的增长,招待费就算上涨10%也无可厚非,倒是光秃秃信誓旦旦要降低招待费的说法,让招待费本身显得更为暧昧;又如果眼下的招待费确实是有下调的空间,那么,为什么恰巧是“10%”而不是“9%”或“11%”呢?这样的目标,究竟是契合了财务制度与招待现实、抑或仅仅是敷衍舆论的拍脑袋宣誓?

    这几天,不少人在发问,这天价招待费究竟是谁花的、又招待了谁?这话问得虽然有些情绪化、不够专业,却也扎扎实实折射出民意对招待费的关切、对国资效能的焦虑。“谁花的、又招待了谁”,这固然要有个说法,更重要的是,这钱花的是不是规范有度、是不是公平正义?国资委数据曾显示,今年前三季度,113家央企集团本部招待费同比下降了37%.但如果没有一个标准或者坐标系,“招待费大幅下降”能称之为公共利益之福吗?

    这些年,央企的天价招待费,已经成为舆论监督中的一个梦魇,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即便抓了苍蝇或老虎,还有更多的糊涂账乱成谜团,让人操心,叫人忧虑。在“八项规定”与群众路线成为年度热词的背景下,要破解天价招待费的困局,不是只盯着一家央企的招待费真相,还得加快制度建设的步伐,把暗箱中的费用清单晾晒在公共监督的触角之下,一切透明而公开、依法而有序了,舆论自然会还央企一个更靠谱的清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