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朱昌俊:听听“骂春晚是习惯”的话外音
//www.workercn.cn2014-01-21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央视马年春晚总导演冯小刚日前在回答网友提问时称,导春晚本就是挨骂的事,“骂春晚”现在渐渐也成了一种习惯和时尚。(1月19日《京华时报》)春晚总导演抛出“春晚弄成什么样都有人骂”的论调,并强调骂春晚已成习惯和时尚,确实容易让人理解为冯导是在“自叹无辜”耍性子。但平心细究起来,还是得承认,这话虽不那么“顺耳”,却未必不是持平之论。

    艺术和文化上的事情,评价肯定是多元的,褒贬不一才正常,挨骂也属常情。进一步说,“骂之深,爱之切”,大多数人“骂”春晚,或许还是源于“恨铁不成钢”。以此而言,冯导称“弄成什么样都有人骂”,相信也并非全是自寻安慰和自卸责任。

    冯导曾经说过,“电影和电视很不一样。比如一部电影它的好坏,基本上就是由这个导演的能力决定的。但是春晚远不是一个春晚导演的能力能够决定的,它是国家的文艺水平、创作能力、制作能力现状,它就直接反映到现在的春晚的水平上去。”借助这句话,冯导或许巧妙道出了春晚之所以如此容易让人骂的本质原因。

    必须承认,作为国家级晚会,其所需要考量的因素肯定要超过一部市场化电影的复杂程度。但归结一点,这种考量还是要以艺术的规律为中心,而非其他。事实上,网友之所以会对冯小刚导演春晚有更高的期待,也蕴含了这种逻辑——相较于央视内部的导演,冯小刚作为一个体制外的市场化导演,自然能更多的提高艺术与娱乐的纯度。

    就事论事,恐怕所有人都明白,作为数十年品牌的春晚,它的好坏绝非一个导演能够彻底改变。正如冯小刚所言,“从某一方面上讲,导电影简单得多,创作上不简单,但是任务少,而春晚任务太多,要满足每个节目都有它的对象。”这种“任务”之于艺术和春晚的压力可想而知。

    正因为,“任务”下的春晚所承担的,并非完全是娱乐大众的功能,与期待艺术享受的公众品位,注定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开门办晚会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人们却只能为换上一个市场化的导演“倍感期待”,只能说明,春晚的开放之门,顶多是“虚掩”,而非“大门常打开”。

    在一个娱乐需求越来越分化、小众化的时代,春晚原本的“全民晚会”定位,与受众需求的冲突也进一步凸显。可以预见,除了公众可能继续会向春晚投上“骂声”,市场化的冯导遇上“高大上”的春晚,恐怕难免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读懂冯导看似冒犯之语背后的话外音,我们或许才能找到破解春晚乃至文化发展瓶颈的密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