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激励有限,学技能就该没动力了?
本网评论员 徐新星
//www.workercn.cn2015-02-10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福州一些地方的农民工学技能缺乏内生动力,因为“辛辛苦苦才拿到技能等级证书,向企业申请后,每个月工资也就比原来多了几百元,总感觉付出与回报太不成比例。”一些农民工认为考证与自己无关,“工友的眼睛都盯着,技术工人得不到相应的肯定和报酬,挫伤了其他人学技术的积极性。”(据《工人日报》2月10日消息)

  据报道,农民工学技能缺乏动力的原因主要在这几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技能学习与提升的渠道不够畅通;企业对职工素质提升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投入;农民工对技能提升的重视程度不高。

  可以说,这几方面的原因确实是比较概括地揭示了为何“工人学技能动力不足”,从新闻报道来看,主要责任还是在于企业和政府等有关部门的重视不够、组织不力,但是笔者以为,这个报道恰恰也反映了这样一种值得引起反思的现象:工人们对于学技能、拿证书存在一些误区,不知道为谁学、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以及不知道学什么等。

  首先,激励到底是不是有限?这个值得商榷。据福州市总工会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市技能职工的月平均工资约3300元,较普通职工仅高出不足500元,但是,这个职业证书的含“金”量到底高不高不光要看工资数,还要结合地方工资水平等多种因素来看,对于一些地方的一些企业来说,一个月的工资多500元钱已经不少了。

  在这个学历贬值、能力的重要性突显的年代,最好不要对职业证书、学历证书抱有太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

  其次,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努力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证书,说到底是职工自己的事情,因为,本领学到手了就是自己的东西,从长远看,必须得有提升技能的紧迫感了。

  近些年,一些外资企业从中国撤离到东南亚,被称为“孔雀东南飞”,进入2015年,越来越多的头牌外资企业开始加速撤离中国,未来,中国是否会面临制造业倒闭潮和失业潮双面夹击的局面暂且不谈,但是,警钟应该敲响了,没技术,到哪都不好混。

  再次,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需要打造大国技工,培养更多的金蓝领。如今,国际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无论是支撑一个制造业大国,还是创造业大国,都离不开大批高技能人才。作为工人,应该有这种自觉和危机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总工会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曾经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国家工业化发展与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了建设高技术工人队伍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个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争当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但是,劳动者自己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不是“激励有限”就不值当去学技能、拿证书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