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施 平:拆掉官员称谓这堵“墙”
//www.workercn.cn2014-04-16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对官员该如何称呼?这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如今居然成了门学问。看看“官场称谓学”的奥妙在哪里:把市长尊为“大市长”,副市长就按照排名从“二市长”往后排队;对巡视员不能叫巡视员,必须按照级别喊;对副职领导也不能在称谓中带出“副”字来……真不知道这样的讲究,到底对当好一名干部有什么益处,而痴迷于各种官名的干部,又花了多少精力在为民办实事上面。

    追古阅今,中国的官场文化也算源远流长,官员称谓也找得到各种历史渊源,然而总有一条规律是不变的,就是当官员越是浸淫在摆谱与套路中,吏治就越是腐化堕落。最好的例子就是一本《官场现形记》,其中记录的“官场学问”可谓“博大精深”,恰恰又是晚清官场腐败的讽刺写照。以史为鉴,这类问题尤需引起警惕。进京赶考的共产党人把作风问题视为重中之重,早在半个世纪前,中共中央就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直到今天,这仍是我们党反复强调和督促执行的一条原则。

    然而,在各种场合下,以职务头衔、行政级别代替“同志”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成了习惯,更有甚者发展出了一套阿谀拍马的 “称谓学”。为什么官称会流行起来?归根结底还是让官员们听了高兴。“二市长”比“副市长”有了排位,“局长”比“巡视员”有了“官味”……在这样的奉承面前,一些官员的自我优越感油然而生,而习惯了这样的“心理按摩”,一旦不这么叫,就会让官员们不爽。领导不高兴,后果自然很严重。如此一来,“称谓学”想不红也难。但是当官员被哄得高兴了,与群众离心离德也就不远了。说穿了,官场称谓这种形式主义,其实就是唯官至上、唯级别至上,用有形和无形的等级森严,把自己和同事、群众给隔了开来。干部要是成天潜心于琢磨上级心思、陶醉于为官的权力感,还能踏踏实实把精力用于为群众服务吗?

    无数案例证明,贪图虚名、自我膨胀的结果必然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整日与各种“官称”编织的小圈子打交道,四周都是满口“局座”、“老板”的“自己人”,那么真正的群众也就自然被挡在无形的墙外。再往深处想,官员如果对称呼这样看重,又怎么不会潜移默化到行为中,把“严以律己、严以修身”偷换作“贪图享乐、追名逐利”?像这样的官员,群众当面叫一声好听的,背后还不知道怎么戳脊梁骨呢。

    “四风”问题总是发生在细节处。虽然官称只是个称谓,却关系到领导干部怎么认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拆掉官称这堵墙,任何时候都不嫌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