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陋室观复】吐槽是常态不必想太多
欧阳
//www.workercn.cn2018-03-0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节后开工上班几天了,关于春晚的话题仍不绝于耳。这也难怪,加上网络春晚什么的,各地电视台都播出了各自立足春节的综艺晚会,可见用心良苦,接下来元宵节类似的综艺晚会一定也是少不了的,估计爱吐槽的人依旧不会轻易放弃喧闹的机会。

  下这样的判断,倒不是因为网络上好坏两极的争议。我有多年没看春晚节目了,其优劣与否没资格评说。然而,看到各执一端的春晚评价,感觉各方面的欲求可能都有些夸张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我看来,这台最重要的综艺晚会无论是热情夸赞还是失望责难都充斥着过于主观的想象。

  就拿老观众挑剔的视角来说吧,用记忆中的好——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春晚——来贬损时下的不好,其实不太厚道。基于那个时候的背景,观众对春晚的喜爱以至于守望,除了节目本身的因素之外,实际上更多的原因是环境、心理层面的。

  想当初,撇开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别说文艺晚会,就是那个时代盛行的演唱会之类,绝大多数人别说从未莅临,就是在电视中也很少目睹——连电视在众多的中小城市也都是稀罕物件儿。在这样的现实环境里,抛开创意不论,随便来一个综艺大荟萃,必然是想不好都不成,毕竟那个时候“春晚”对绝大多数观众,甚至是节目策划制作者来说,都是充满新鲜感觉的旅程。实际上可能都没有人往优劣这个念头上想,对没有参照来比较好坏的观众而言,自然一概是好看得很。

  等到一年一年的跟着晃悠,观众变“内行”了,也固执地构建了好坏判断,这种时候其实已经很难整出新花样了。就像美国大片刚进中国的时候,说惊叹那些画面和科技制作不夸张吧?可现而今,见怪不怪的影迷们有多少人还会对曾经刺激神经的特技成果津津乐道呢?

  我不知道时下的导演大腕们怎么还会信誓旦旦,面对“老油条”级别的观众,我觉得实在难以构想出绝活吸引他们的眼球。

  再来看综艺舞台的主角们。网络时代的演艺圈,刷屏的流行面孔们除了刷漆磨面的容颜,已经很难找到生动美丽的视觉效果了,就连在音乐这么抽象的领域,也被商业涂鸦制作成了人像故事,所谓的突破精进哪里有那么容易。

  而内容多半也是如此。这方面如若真想有所谓的常变常新,我们就得假装深刻一下,因为这种期许一定是思想层面的,也只有思想才有无尽的吸引力。然而,晚会本就不是思想舞台,思想本身也不适合娱乐,更何况在消费主义潮涌下,连永恒的爱情都必须有经济基础的铠甲护佑,面对毫不在乎诗意境界的、最为广众的老百姓受众,别说思想意味,恐怕诗意兴趣都会漫画化。春晚如何是“好”呢?

  至于那些指斥不好的说法,客观说有些过头。怎么样才是好呢?挑刺很容易,那些讥讽话说习惯的嘴,其实脑子里差不多都没有怎样策划设计才好的具象方案,所说多半也是不着调的牢骚话。

  这么说可能有人不服。那么我们来看群众自己把持的节日问候设计吧。当初短信开始时,确实有让人惊喜热赞的文字,华夏一派人才济济的样子,然而过了仅仅两三年,基本上全部沦为陈词滥调。好在有微信,一时天下英雄本色再彰显,又是书法又是动图,或者还有微视频,真是才情翻涌。结果呢?还不是没两年的热闹,现而今大家才觉得一个一个名字的写点问候套话反而才有真意。自己看着办就不为难自己了,好些人干脆连问候都免了,也没谁说优劣,没谁抱怨缺乏创意。

  春晚本来的面目大概齐也就是如此。那么多年下来,模式基本固化,您想脱胎换骨不知道得有多大的动静。即便真去实践,观众们未必会从习惯了的陈旧心理中华丽转身,再者说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文化差异那么复杂的一个群体,真出现众口一词的赞颂,反倒是有些不大对劲了。

  就像您发送的微信意欲一样,其实,春节综艺晚会就是新年的一声节日问候,热闹、喜庆、祥和就很不错了,至于好坏的谋划,下回主办者就别焦虑了,而吃瓜群众的吐槽本也是常态,大家真没必要想那么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