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杂说】老北京的豆汁儿
韩磊
//www.workercn.cn2017-09-1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寄寓京华十多年了,居然喜欢上了老北京人爱喝的豆汁儿。前不久,从外地出差一个多月后回到北京,拖着拉杆箱出地铁站将近小区大门时,忽然看到马路对面冒出来一家豆汁店,唤作“老磁器口豆汁店”。不由地叫出了声来:“好啊,家门口有了豆汁店啦!”然后匆匆进店要了两碗,夹一筷子咸菜丝放进豆汁儿碗里,不等搅拌均匀,就地趁热呼噜喝了下去,喝得大汗淋漓,仿佛浑身的汗毛孔都张开了,浑身舒坦,路途的鞍马劳顿一扫而光。

  豆汁儿是北京特产,天南海北跑了多年,没在别的地方见到过。其出身低微,是绿豆做粉丝、粉皮的下脚料发酵而成的。价钱也贱,刚喝的两碗才3块钱。但熬豆汁儿是功夫,非行家不可。据说要顺着一个方向边熬边搅,火候适当,这样熬出来的豆汁儿才好,不稀不稠。而且熬制过程中不能添水,否则出锅的豆汁儿就澥了。据说豆汁儿有清热、祛暑、健脾、开胃的功效,虽然看起来色相欠佳,闻起来一股馊味,喝起来有些酸臭,但喝完之后满口回甘,浑身舒服。京味作家邓友梅曾形容过:“就如同洋人吃臭奶酪,吃不惯者难以下咽,甚至作呕,吃上瘾的一天不吃就觉着欠点儿什么。”

  我就属于邓友梅所说的后者。当年从河南到北京谋生,第一次慕名去喝豆汁儿是在护国寺小吃店。当时要的是标配:豆汁+焦圈+咸菜丝。说实在话,焦圈不敢恭维,油炸的东西,凉巴巴、硬梆梆的,吃不惯,但豆汁特对我胃口,喝过几次之后,就割舍不掉了。此后十余年间,北京老城区大多数豆汁店我都光顾过,比如阜城门的华天小吃、天坛公园北门对面的磁器口豆汁店等。

  几年前的一个秋日,我背着相机在北新桥一带拍胡同,在一条窄小的胡同里发现了一景:人们拿着大号的可乐瓶子,拎着钢精锅,端着盆,排着十几米的长龙,在一家豆制品作坊买豆汁儿。我大喜过望,一是发现了好镜头,劈哩叭啦一阵猛拍;二是发现了豆汁店,拍完这组镜头我也排在队尾,买了一大瓶豆汁儿带回家自个儿熬着喝。就这样,一来二去,北京豆汁儿哪家地道,哪家味正,也分得出一二来了。

  可以说,像我这样的非北京土著能喝豆汁儿的绝对是少数。实际上许多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也接受不了它的味。记得喜欢上喝豆汁儿之后,抱着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的想法,我很热心地请太太和儿子去喝,太太闻了闻说:“这什么东西啊,酸酸臭臭的,实在喝不了!”儿子则只喝了一口,就作呕反胃吐到了地上。最后,他们娘俩儿的两碗也都归我了。后来请老岳母去喝过,老人家尝了一口说:“勉强还能接受,可是也没觉得好喝。”老太太一定不喜欢,是不忍心拂了我的一片好心。后来还带同学、朋友去喝过,没一个人能接受。

  虽然豆汁店离自己家都挺远,可我还是尽可能抓住一切机会专门去喝,而且一次都是两碗。两碗豆汁儿,两个油饼,配小半碟咸菜丝,成了我人生的一大快事,甚至觉得比吃山珍海味还有乐趣。特别是夏天,来碗热豆汁儿,就一口撒了芝麻淋了香油黑中透红的辣咸菜,喝得汗流浃背,浑身痛快通畅。

  邓友梅在一篇文章里记述了一桩趣事。说的是《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1990年代从台北回到北京,被问及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她回答:“别的事没有,就想叫你们领我去喝碗豆汁儿。”文章写道:林海音吃其它小吃时挺谦逊、挺稳重,可豆汁儿一上来她老人家显出真性情来了,竟一口气喝了六碗,还想要……之后她说:“这才真算回到北京了!”

  想想,我的最高纪录也只是三碗,距离当年七十多岁的林海音老太太还相去甚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