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艺评】文化综艺热播,早该如此了
欧阳
//www.workercn.cn2017-03-0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期,又一档富含文化情愫的综艺类节目《朗读者》面市:选用经过心灵过滤的语言和文字,用平实、坦诚、真挚的情感,甚至是情绪,铺陈人生那些刻痕显著的节点,以人生的成长、体验、背景,以及那些关联的洞见,投射出人生旅程中最触动人的灵魂跃动。

  和先期的《中国诗词大会》一样,这档节目继续呈现了观众热捧的景观。在无厘头娱乐和追逐无脑熟脸涌潮“雄霸”文娱市场的情形里,这无疑像一缕清风,吹得另一些受冷落了的文艺人士情怀舒张,以至于他们忍不住要昂首吐露也许埋藏了很久的心曲: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来了。

  客观说,我不太赞同“春天”的说法。“文艺”可以是自己的,甚至是完全宅家里的自我(小众)体验,无需公众媒体提醒。而关涉文化艺术的诉求,实质上一直涌动不息。往前追溯,撇开正误之争,电视课堂“《论语》感悟”搅动江湖就是很好的例证。再有,起于青萍之末的诗意向往,如“乌青体”以及“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等鸣响九州,不也是平凡尘世的精雅情思吗?

  这,难道不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吗?

  纵观当下的综艺,或者还有娱乐平台市场,纯粹娱乐而娱乐的节目或有不少的群体附着其中,以至于一些媒体自以为其本身就是市场业态的全貌,模仿、跟随者踊跃。

  不错,“娱乐众生”的综艺节目有它自己的市场群体,即便是那种鼓噪一时、敲锣贩卖“狗皮膏药”的也会引致过客的围观。然而,当您想到那个叫“去哪儿”的热络劲头现在也不知道去哪儿了的时候,作为媒体,或者说,作为精神文化传播渠道的主体,真的是需要闭门思考一下了,迎合一时的喧闹当然可以,但面对多元化的(精神文化)市场需求,不是也应该以丰富的、多样化的节目来满足多元化的期许吗?

  更重要的是,媒体有引导义务和责任,分出些资源来绵延、丰富,进而发展、更新我们的文化财富,更进一步说,是为我们久远绵长的精神遗产继续繁荣培养、积蓄后背的生力军,是义不容辞的。

  有人说这是一档生逢其时的节目,其实未必,它也不是再发现,表层现象的背后,实则是契合了社会中本就存在的文化需求,反倒是出品者和传播渠道层面应该多一分反省:是了解受众群体的真实——也许是分化了的诉求,还是自己臆想迎合什么呢?欲达成文明更高层级的“享乐”——即便是物化的,也必须得有精神领域的更上层楼。

  从本质上说,人,无论您是成功人士还是底层的贩夫走卒,心理上都有趋向品位、高尚的倾向,这就像是一座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攀上新的高度,低俗、紧张的宣泄,发呆时刻的松懈释放等,仅仅是生活广域世界里的些微时刻,而不是“全部”。

  当我们安静下来,生活中的浮华、浮躁,即使是躁动一时,都会烟消云散。自我的重塑、自我的完善,并以之自我拯救,让人、让自己从骚动与喧哗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走出内心深处的冲突,须有文化哺育下的宁静执守——

  那是心灵深处值得拷贝、改写的“高尚”品位,是对昔日精神荣光的敬礼和记忆唤醒,并且,是对明天的滋养,是未来的活力……

  当“碎片化阅读”的说词跻身陈词滥调,当系统、深度的阅读日渐式微,在移动媒体中充斥着逻辑混乱的独断,在残羹冷炙般的馊味“鸡汤”盛行于芸芸众生的时候,主流的传播渠道尤其需要站出来,不仅是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择选,更应该引导他们,习成健康、完善、独立的视野面向未来。

  这,或许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启示——早该如此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