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老字号,找回丢失的“本心”
陈之琪
//www.workercn.cn2016-06-29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慕名去北京一“中华老字号”吃饭,身旁一桌是一位外国母亲带着两个孩子,一位中国男士是东道主。想必他们也是冲着“中华老字号”的牌子去的。带远渡重洋体验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吃一顿中华美食本是不稀奇的,然而那位男士叫来服务员说道:“你知道吃了这一顿饭,孩子们觉得什么最好吃吗?是西瓜。”

  这家饭庄名声在外,怎会有如此差评?本以为那位男士说的话有矫情的成分,但之后骨感的现实让我明白,他说的话真是在理。过生的蔬菜与过腥的鱼肉,不该是个人的口味问题,而是饭馆的品质问题。

  外国友人来到中国,能给其以最直接、最深刻印象的,味觉的冲击是其中之一。它是可以跨越语言与国界的,也是宣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一些中华老字号,似乎只想到了生意,没考虑到文化。这家老字号是定点涉外餐馆,接待过不少重要外宾。这样的品质,如何赢得人们的味蕾?如何能展示我们的传统饮食文化品位?不能不说,有些中华老字号正在愧对自己的招牌,有愧于它所承载的对外文化传播责任。

  那么,对于国人来说,这些代表传统饮食文化沉淀的品牌,在他们心中的位置又是什么样子呢?不少人往往是慕名而来,失望而回。这固然有饮食品类繁多、味觉刺激多样等因素,但也与一些老字号没有担当好传承责任有关。现在的高中学业内,多要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探究北京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生不在少数。如果沉浸在这种变味的饮食文化传统中,青少年就会失去信心。难道我们要看着下一代对老字号坚壁清野吗?我们该告诉他们,这不是老字号真正的样子,这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样子。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已经从物质匮乏迈进到应有尽有。然而,从文化的角度讲,这种快速变化正是文化所面对的敌人。那些注重“慢工出细活”的传统,往往跟不上时代的飞奔脚步,抑或跟不上人心的脚步。百年老店的手艺一代一代传承而来,为何会有天差地别?盖人心之变也。精致细腻的手法,已经赶不上急功近利的心态。有的人便抛却“本心”这个沉重的东西,做起活来自然是轻快无比,然而老祖宗的秘诀也一点点被这种速度腐蚀,积淀就慢慢残缺不全了。

  掂得起“百年老字号”的牌子,不只是经过时间的洗礼,更应是始终如一的手艺与本心。众所周知的“中华老字号”同仁堂,自创立以来品质始终如一,注重的正是文化与本心的双重传承。“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其几百年不变的古训。文化与本心的传承做得好了,物质上的东西就不会遗失。这样的百年老店,走进大门体会那浸润在一丸一药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光是其对待自己招牌的严肃稳重,便会跨越国界得到尊重与理解。这正是一种宝贵的工匠精神,如此,传统不止于存在上百年的砖瓦,更是风雨不改的初衷。凭着这样的本心,即便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店,赢得大众也只是时间问题。相反,如一些老字号那样,失去大众也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对于一些老字号来说,为何不能再一次放慢脚步,去寻找你弃去的本心呢?要知道,若是丢失本心太久,就没有寻回的机会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