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回应舆论请想想心里有没有群众
杨于泽
//www.workercn.cn2018-02-07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河南郑州发生一起“城管抽梯”致施工人员不幸坠亡事件,本来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是非曲直并不复杂。但在当地多名官员的先后回应中,对坠亡的悲剧均没有显示出哀恸或者惋惜,甚至表现得冷漠,反复强调的只是有没有“依法”。这样的回应态度,一定程度上导致该事件继续发酵,使得当地城管部门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

  以危机公关的态度回应安全事故,极不真诚。当地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一边回应一边抽烟的动作,在网上引起舆论不满,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动作,是内心真实态度的反映。爬梯上楼安装广告牌的工人坠楼而亡,抽走梯子的城管人员到底要承担何种责任、责任多大,这需要不偏不倚的调查。但只谈责任而不是生命,眼里、口中都没有透露出对一起悲剧的惋惜,回应的出发点就成问题,这种回应让人从情理上无法接受。

  我们有的领导干部,把危机公关当成了一套方法,什么话该说,什么时候说,以什么方式说,研究得很透。对于群众的切身安危,这样的干部没有发乎本心的尊重与关心,出现了类似的安全事故,第一时间就是想着如何避免麻烦。这种急于撇清关系的态度,不仅不能“大事化小”,反而容易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是什么用心,是不是关心群众,从你的谈吐、姿态、神情都看得明明白白,解释的逻辑再高明,又有什么用?

  有的领导干部,错误地理解了舆论。舆论其来有自,重要的是找原因,并不是刻意消除结果。人们关心一件事,形成了舆论效应,那么就应该搞清楚人们为何关心,心理上、感情上、利益上的关切点在哪里。“城管抽梯”事件,比法律逻辑更重要的是工人的不幸,他的不幸,令许许多多关注此事的人感到惋惜,感到同情,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同身受。回应舆论,却半点体恤、惋惜的话也不见,这就显出没有同情同理之心。

  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理念,是发自肺腑、动之以情的那种真实态度,是人民在心里被摆放在无比重要的位置。态度不端正的根源,是现在仍有部分官员没有在内心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由此带来了作风问题。在“城管抽梯”事件中,他们只要拆除非法广告的结果,而不是为工人的安危考虑得更多一些。有的所谓“依法执法”,其实也成了拘泥法条的形式主义,这种形式主义会与人民群众产生隔膜,拉远了彼此的距离。

  有一种说法,叫“态度决定一切”。不管城管有没有错、有多大的错,一种谦卑、自制、律己以严的态度都是必需的。态度正确的前提下,自查自究、反思改进才是可能期待的。十九大报告说得很清楚,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面对公众,官员要有一种基本的态度,比如对人民的敬畏、言行之间表露出来的责任感等。行使权力的时候,要摸一摸自己的心,心里有群众,适当的言行尺度自然就出来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