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编外谈-正文
盘点:国家公祭日,铭记历史 矢志复兴
//www.workercn.cn2017-12-13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国家公祭日,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

  悲痛会随时间久远而湮没,但历史的启示不会。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人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在南京大屠杀惨案80周年这个举国悲痛的日子,我们尤需记取历史的启示,凝聚起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家力量和人类共识。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更加热爱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今天的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行进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他们有决心和能力开辟国家的崭新未来,也有信心和意志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全文阅读

不忘历史 矢志复兴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80年过去,侵略者的枪声淹没在历史尘埃里,但中华门城墙上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南京城的不绝哀号已随风逝去,但“万人坑”的累累白骨还在。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否认。任何倒行逆施妄图篡改历史、否认暴行,为南京大屠杀惨案和侵略战争翻案的丑恶行径,不仅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也将受到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人民的谴责和唾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年复一年的国家公祭向世人宣示,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篡改历史的立场坚定不移,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坚定不移,中国人民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意志坚定不移。

  不忘历史,矢志复兴。今天的中国,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正是对死难同胞和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全文阅读

担起大任 洗雪国耻

  有人也许会问,历史的伤疤为什么要自己去揭?不怕鲜血再流不怕疼痛锥心吗?因为,这段历史日渐远去,有人在抹煞有人在篡改,有人在淡忘有人在戏说。就在前两天,最年长的一位大屠杀幸存者去世了,目前尚在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位,正在迅速消减。所以,肉身人证是靠不住的,要靠纪念馆靠教科书,要靠全民公祭形成集体记忆。一年一度的公祭,是为了诅咒战争杀戮,为了提醒人们以史为鉴珍惜和平。

  今天,警笛长鸣,国旗低垂。当国歌响起,我们心中又多了一分激动和神圣。自从鸦片战争战败那天起,中华民族就埋下了复兴的种子,开始了不懈奋斗。经过100多年奋斗,中华民族“站起来”了,现在,经过持续拼搏,在“富起来”的基础上,我们正努力“强起来”。

  雪耻会有时,公祭告同胞。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上,中国共产党宣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书和时间表,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已经矗立前方。(全文阅读

正义为基 永续和平

  现在,我们举办纪念仪式,正是为了唤醒和保存这段历史集体记忆。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虽然每个人的描述都有所不同,但多数人都以类似的方式叙述了同样的一些事件。记忆是过去经历的副产品,而纪念却是现在意志的产物。犹太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浩劫,战后十分重视通过举办纪念活动保存惨痛的民族记忆,他们把“牢记历史,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犹太民族的不懈努力下,“纳粹屠犹”的纪念已经渗透到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社会的各个层面,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暴行为全世界所熟知,“奥斯维辛”等词汇成为种族灭绝主义的象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战后也建立了许多以“和平”来冠名的纪念馆、资料馆,但多是诉说自己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而对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及日军暴行给国际社会带来的灾难,往往避而不谈。

  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是对人类公平正义价值的弘扬。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梅汝璈曾经说过:“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纪念仪式,是唤醒人类社会对于日本侵略者暴行的集体记忆,告慰战争中遭受日军暴行者的在天之灵,缅怀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献身的英雄先烈们,弘扬人类公平正义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全文阅读

南京大屠杀80周年:勿忘人性“至暗时刻”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一再证明,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技术如何进步,都要高扬人性的高贵。不明了这些,一味迷信实力、崇拜杀戮,只会让现代文明图具躯壳而缺乏持久进步的内核。日本军国主义对南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无可抵认。不管现在有些人是出于什么理由,还是什么原因,以所谓统计上的具体的死亡人数而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罪行,都不过是掩耳盗铃,都是拒绝面对历史和人性的拷问。

  构建一个和平、安全、繁荣、开放的美好世界,需要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唯如此,才能达成共识、表达立场。从2014年设立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开始,在记取战争教训方面,我们在渐次丰富个体记忆、家族记忆、城市记忆。在纪念每一个人的悲剧的时候,我们才能防止悲剧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就是保护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全文阅读

当“南京记忆”成为世界记忆

  纪念南京浩劫,是为了保持警醒,避免悲剧重演。人们不会忘记,80年前那个让人彻骨寒的金陵冬天,依然有不灭的人性之光,带来温暖与希望。南京沦陷期间,德国人约翰·拉贝与友人共同建立南京国际安全区,为数十万中国平民提供避难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代理院长明妮·魏特琳与同事收留庇护逾万名妇女儿童和难民;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夜以继日救治中国受害者;美国人约翰·马吉秘密拍摄105分钟画面,成为南京大屠杀留存至今的唯一动态影像……他们来自不同国度,身份各异,出于共同的人道主义精神,不顾个人生死,竭力护佑难民,向世界勇敢揭露侵略者的暴行。因为他们的存在,历史得以更完整还原。

  探寻南京真相,是为了守护真理正义,维护人类尊严。如何看待这段钉在人类文明耻辱柱上的历史,绝不是简单学术问题。幸存者的口述、真实的影像、见证者的记录,都是无可辩驳的证据。妄图否定南京大屠杀历史,是对历史的抹杀,更是对受害者的人格侮辱。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守护“南京记忆”,是为了汇聚和平力量,开创光明未来。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到南京大屠杀,这些历史上的惨痛记忆时刻提醒人们,一旦丧失理性、陷入疯狂,文明在野蛮面前就会不堪一击。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作家伊利·威塞尔说,“忘记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经历苦难、走向复兴,在全球视野下讲述这段“南京记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命运与共、携手前行的脚步更加有力。(全文阅读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