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图片评论-正文
索契的幽默感带来的启示
//www.workercn.cn2014-02-27来源: 山西晚报
分享到:更多

    索契冬奥会闭幕了。闭幕式上,俄罗斯人用自嘲的方式弥补了开幕式上“五环变四环”的失误。当舞者“构造”出那朵没有绽放的雪绒花时,全场观众都发出了会意的笑声。经此一嘲,那朵没有绽放的雪绒花似乎已经不是失误,不是遗憾,反倒成了亮点,成了美好记忆的节点。要知道,此前参加新闻发布会时,索契冬奥会开闭幕式的总导演就穿了一件“四环”的衣服。

    俄罗斯人的幽默博得了谅解,也收获了掌声。这让我想到最近向媒体大吐苦水的冯导——冯小刚和他的朋友们日前接受媒体专访,在经历《私人订制》和春晚被“吐槽”后,冯导显得有些疲惫。

    如果冬奥会的失误让冯导摊上,他会在闭幕式上这样幽他一默吗?当然,一定有人会说,两国的国情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不能这样比较。这话没错,可是,看看这些新闻标题:《跟这个世界没啥可聊了》《我认真拍的电影不赚钱随便拍的票房高》《冯小刚谈春晚:让老百姓满意的前提是领导满意》《时代变了不想拍电影了》……一种无力感便涌上心头。这样的冯导即使不能如俄罗斯人一样在闭幕式上幽自己一默,恐怕也难以奉献出好的作品。

    从个人的角度说,我对冯导是很敬重的。只是他拍的《私人订制》确实不好看,导的春晚也乏善可陈。按冯导自己所说,《私人订制》是绝无仅有的——“对政治权力的讽刺,中国电影20年了,没有过这么一部”,可是,一些观众似乎没能理解冯导的“苦心”,电影不怎么好笑,故事也不怎么吸引人,至少,对在电影院里睡觉的人是这样。加上事后的骂人,更显得有些气急败坏。春晚呢?则被一些媒体称为“十年收视率最低”的一届。按说,喜剧是他的长项,春晚剧组看中的也是这一点。可在自己的长项上,冯导却“喜”不出来或者不那么“喜”了。

    《私人订制》被“吐槽”也好,春晚失利也罢,固然有一些不能改变的客观因素。可任何艺术几乎都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而作为导演,就是要在各种力量中间找到平衡,同时体现自己的艺术特色。在这里,我想引用一段读过的文字:“在电影史上,导演的权力并非生而得之。当电影只是一种娱乐杂耍的消费活动时,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得到充分地发展,它毫不保留地站在投资盈利的一边,从投资与产出的经济维度直接介入艺术创作,对导演所代表的艺术削足适履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导演中心主义’的形成,是以彰显电影的文学性、艺术性为前提;没有电影的文学性就没有导演中心主义。”(陈林侠《解读电影的另一种方式:从剧本到电影》)我理解这就是说,导演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平衡的需要,在艺术、资方、市场等等方面之间平衡,在老板、受众、编剧等等人群之间平衡,可以说,选择了导演这个行当,也就同时选择了要受夹板气,挨几头骂,甚至出力不讨好。

    如果说观众对《一九四二》的不买账,是冯导的苦心经营遭遇“无人喝彩”,那么,高票房低评价的《私人订制》本身就是对当今电影市场的一种讽刺。其实,冯导不是没有又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比如《集结号》,那么,到底是哪里变化了?每年的春晚都会被“吐槽”,当初接下这个烫手山芋的时候,冯导就一定有心理准备,可为什么仍然会感到无奈和无力呢?

    其实,《私人订制》被吐槽,春晚失利,“冯氏幽默”不再幽默,这里面有审查制度的因素,也有观众口味的变化,有市场日渐庸俗化的因素,也有票房亏空的压力。可我觉得,有一点是众所周知却可能容易被忽略的——幽默感除了需要机智,需要阅历,更需要轻松的心态,需要看破放下的达观。正如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所说,一个悲愤的人是做不了喜剧的,他既无法对社会现实以幽默面对,也捕捉不到时代的精神。

    冯导说,“在一个特别窄的胡同里,我长跑,还不是短跑,你怎么跑,你感觉两边都是这么一个墙,越跑越窄,越跑越窄。”我不知道这个墙是现实之墙还是心灵之墙,只愿冯导能用自己的智慧、达观慢慢化解它,就像俄罗斯人面对那朵没有绽放的雪绒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