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人才进退系安危
田之章
//www.workercn.cn2017-11-10来源: 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南宋的吕祖谦,在《东莱博议》中,引用了一段鲁桓公的话:“疆场之事,要谨慎地守卫自己的地界而预防意外的事情发生。如果战事来临,就奋力抵抗,不用多说什么。”

  吕祖谦说:鲁桓公的意思是说,防备应当在没有战事的时候进行。假如战事已经来临,你虽然来向我禀报,我虽然也很忧虑,但城池和屏障,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筑好的;兵器和战车,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造成的;粮饷和草料,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储备充足的。

  吕祖谦议论道,桓公对守边官吏严格要求是对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必须清楚守卫边疆的是什么样的人。边将如果贤能,那么交给他任务是可以的;如果不贤能,白白地把任务交给他,我担心这才是祸患的缘由啊。他还举例说:将西河交给吴起守卫,魏国便不再忧虑秦国;将北平交给李广,汉朝便不用忧虑狄人;把襄阳交付羊祜,晋便不用忧虑吴国。如果守卫边疆的人不是这几位,而是不受任何约束的其他人,那么,拿有城门钥匙的人,很可能就是招来敌寇或引起争端的人啊。

  这段议论,思辨而警策,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具有警示意义。

  清代咸丰时期,有一谣谚“纸糊南京城,铁铸六合县”。当时,农民起义军从武昌南下,蔽江东来,帆樯如林,吴头楚尾,千里无坚城。陆建瀛总制三江,奉命出境筹防,驻扎在武穴下的老鼠峡。锋刃未交,就偃旗宵遁,长江天险,至不能一日守。金陵龙蟠虎踞之区,雄师雾屯,刍粮山积,士女登陴,皆誓死相守,但没过半个月,仪凤门就被农民军攻破。金陵从此成为起义军的指挥部,官军历十余年不能攻拔。

  记载这事的是朝廷的一位官员,他对农民军多有贬损,对官军多有褒扬。同处江苏的六合县,是一个临江的偏僻小邑,孤悬在起义军的包围中。时任六合知县的是温绍原,与陆建瀛是同乡。所不同的是,记载中说他激励士卒,割衫啮指,草血书,指挥官军屡挫义军,守住了六合县城,遂有“纸糊南京城,铁铸六合县”之谣。作者因此感慨:“守御之道,岂不在得人哉!”

  同样道理的事,还发生在明代末期。那时,倭寇为朝廷大患,十余年不能平。任海南巡抚的熊镜湖,他上任后,这里的巨寇很快得以清扫。海瑞在给他的信中,两相比较,说:“从前军门,每每不能立有实功实业,其病有二。第一是怕自己死,第二是怕士卒败。”并进而分析道:“民穷之故多端,大抵官不得其人为第一之害。”

  用人关乎得失、关乎成败,这是历代为政者一致的认识,也是古今许多事实所证明的真理。明代何文肃公任福建按察副使时,见时政阙失,致书于翰林学使彭华:“古之善观人国者,不观其国势之强弱,而观其用人之贤否。今用人之贤与否,愚不能知,但见升一官、进一秩,士论辄哗然,说某人以亲旧当道而得之,某人以通书政府而得之,某人以纳贿权门而得之。我初听人这样说,以为人言不可信,但慢慢观察发现,那些巧于宦术者都提拔了,自守节操者往往被淘汰了,这才不得不信人们所说的话。”

  何文肃感叹道:“夫平居之时,既苟利以进身,多事之秋,肯捐身而报国乎?”这虽然说的是明代的事情,历朝历代又何尝不如此呢?

  清代有“西选年选佟选”之称。这是说,吴三桂镇守云南时,擅自选官,时号“西选”。年羹尧在西域行营,引用私人,谓之“年选”。隆科多掌吏部时,选拔任用官员都是他说了算,那些选上的人也都自称为“佟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佟是隆科多的姓。这3个人,当时都是朝廷重臣,权倾一时。所谓“西选年选佟选”者,就是说选人用人,不由朝廷,而是由他们自选;官爵不是公器,而是由他们掌握的私物,他们想给谁就给谁。后来,这三人都因飞扬跋扈,罪大恶极,受到应有的惩处。

  “人才之进退,边疆之安危系之。”所以,任何时候,甄别有序、黜陟不失,都是为政的要务。人选不对、用不好,就会像历史上那些祸国殃民的官吏,“在一邑则蠹一邑,在一省则蠹一省,在一部则蠹天下”,而且子孙盘固,世代相承,给国家造成的损害是没有穷尽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