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焦点人物-正文
肖应林:愿“部长之怒”能加快科研领域反腐
//www.workercn.cn2013-10-15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这些日子,一年一度举世关注的“诺奖”逐渐揭晓。有着浓厚“诺奖”情结的国人,在眼红外国科学家屡获世界科技界最高荣誉的同时,还注意到了一条让人高兴不起来的新闻:在我国,大量科研经费一直被挤占挪用,成为科研界的腐败黑洞。

    14日,不少媒体援引新华社的报道称,根据近三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问题均发生于2007年至2012年这五年之内。对此,在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管理“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绝不容忍。

    科研经费是用来干什么的?就是用来搞科学研究的。然而,在报道中,人们却看到这样的现实:吃喝拉撒睡,都能挤占科研经费,甚至成为普遍现象。比如,2012年,国家旅游局所属中国旅游研究院在课题研究经费中违规提取院基金83.84万元,主要用于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等支出。2009年至2011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在科研经费中列支工资福利费等1278.11万元,其中2011年发生532.3万元。2010年至2012年,交通运输部在没有细化人员经费范围和标准的情况下,从其管理的543项科研项目的15.56亿元预算总额中安排人员经费1.86亿元,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及补贴支出。其中,还有多家单位将科研经费用于购车盖房、购买办公家具甚至个人费用支出。

    这让人想起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现在看来,回答钱老之问,除了需要我们对教育体制的深切反思外,恐怕同样还需要我们对当下科研体制进行毫不留情的解剖。从科技部长对科研经费被挤占被挪用的愤怒中,就可见一斑。

    开展科学研究,需要经费支撑,在某些领域更是有如天文数字般的庞大支出。但当国家拨付的这笔资金,变成了某些单位给员工的“福利”,变成了可由课题负责人任意支配的“小金库”,又岂会有科研成果的面世?于是,人们看到不少怪状:不论证也可立项、没条件也得资金、未完成也过验收……

    面对怪状,部长怒批了,或许接下来相关单位和领域会有转变。但无数事实告诉人们,预防与惩治某种腐败,靠一个领导的怒批远远不够。显然,至少39份审计报告所暴露的问题,仅有部长的“愤怒”、“痛心”与“错愕”,是无法解决的。因为,这39份审计报告所体现的,并不只是此前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不规范,更有一些人在借科研之名而行大肆捞钱的腐败之实。

    破解之道何在?正如科技部长万钢所称,在于让所有课题在阳光下运行,在于经费管理公开透明,在于建立权责清晰的问责机制。而于相关监管部门而言,更要发现一处就严查一处,而不是“挠痒痒”。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